肝内胆管癌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指发生于二级胆管及其以上胆管分支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
早期无明显症状,病情进展可出现乏力、恶心、上腹部不适等症状
可能与肝内胆管结石、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病毒性肝炎等相关
肝切除术是目前公认的理想治疗方法
定义
肝内胆管癌(ICC)是指发生于二级胆管及其以上胆管分支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
是仅次于肝细胞癌的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具有早期诊断难、肿瘤恶性程度高以及预后差等特点。
肝内胆管癌是胆管癌中的一种特殊类型,虽然起源于胆管,但位于肝内,所以在临床上既被归于原发性肝癌,又属于胆管癌。
流行病学
发病率
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15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数据表明,肝脏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为26.62/10万。
肝内胆管癌虽然较为少见,但为第二常见的原发性肝癌,而且发病率在全世界有升高趋势。
好发人群
在性别方面,肝内胆管癌患病情况男性多于女性。
在老年人中肝内胆管癌更常见。
解剖结构
肝内胆管系统,由左、右半肝内的二级以上胆管、毛细胆管组成。
毛细胆管逐渐汇合形成肝小叶胆管,段肝管,肝左、右管,出肝门后即合成肝总管。
疾病类型
基于肿瘤生长模式的分型
根据肿瘤生长模式的不同,可以将肝内胆管癌分为3个亚型:
肿块型:此型最常见,常在肝实质内形成结节或肿块,最大径可到15厘米以上。
管周浸润型:常沿着肝脏的胆管系统生长蔓延,可引起胆管狭窄,并导致胆管的梗阻性扩张以及胆管炎
管内生长型:此型最少见,常表现为扩张的胆管腔内长出乳头状或息肉样肿瘤。
基于肿瘤镜下特征的分型
90%以上的肝内胆管癌为腺癌,根据显微镜下的形态学特征,可分为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腺癌
其他少见的亚型有腺鳞癌、鳞癌、黏液癌印戒细胞癌透明细胞癌黏液表皮样癌及肉瘤样癌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