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门部胆管癌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原发于肝门部胆道系统的恶性肿瘤
肿瘤较小者无明显症状,较大者有右上腹不适,消化不良,黄疸
病因尚不明确,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手术治疗是首选治疗方案,放化疗为辅
定义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A)是指肝总管、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发生的胆管上皮细胞恶性肿瘤。
主要侵犯肝总管、肝总管分叉部及左右肝管,也称为近端胆管癌或高位胆管癌。
1965年,Klatskin首先描述了胆管分叉部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故又将其称为 Klatskin瘤。
肝门部胆管癌是临床最为常见的肝外胆管癌,约占肝内、外胆管癌的50%以上。
分型
大体分型
乳头型
表现为管内多发病灶,向表面生长,形成大小不等的乳头状结构,排列整齐,癌细胞间可有正常组织。
硬化型
质硬的灰白色环状增厚,并引起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向外周浸润累及肝门血管或方叶。
结节型
管腔内结节状肿瘤,质地韧,常位于胆管一侧。
浸润型
沿胆管壁广泛浸润,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管周结缔组织明显炎症反应,与硬化性胆管炎不易区别。
位置分型
按肿瘤发生位置分型(Bismuth-Corette分型)
Ⅰ型肿瘤位于肝总管,未侵犯汇合部。
Ⅱ型肿瘤侵犯肝总管及左右肝管汇合部。
Ⅲ型肿瘤侵犯肝总管,左右肝管汇合部并已侵犯右肝管(Ⅲa)或左肝管(Ⅲb)。
Ⅳ型肿瘤侵犯肝总管,左右肝管汇合部并同时侵犯左右肝管。
发病情况
肝门部胆管癌发病率较低,约占全部恶性肿瘤的3%。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