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胸膜间皮瘤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是一种起源于胸膜、腹膜、心包间皮或间皮细胞的恶性肿瘤
主要表现为气短、胸痛、咳嗽、乏力等
可能与石棉、电离辐射、毛沸石、基因突变BAP1等有关
手术治疗、放疗、全身化疗等综合治疗
定义
间皮瘤是一种来源于胸膜或其他部位(如腹膜、心包和睾丸鞘膜等)的间皮细胞的罕见肿瘤,其中来源于胸膜的称为胸膜间皮瘤,约占所有间皮瘤的81%。
恶性胸膜间皮瘤(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lioma,MPM)起源于壁层或脏层胸膜的间皮细胞,可位于胸腔的任何部位,且恶性程度较高。
分型
生长方式分类
根据肿瘤的生长方式不同分类。
局限型
局限型胸膜间皮瘤为低度恶性,生长缓慢,相比弥漫型间皮瘤少见。
弥漫型
弥漫型胸膜间皮瘤来源于胸膜间皮细胞,均为高度恶性,临床上较多见。
组织学分类
根据WHO胸膜组织学分类将恶性胸膜间皮瘤分为以下类型[1]
上皮型
是恶性胸膜间皮瘤最常见的类型。
瘤细胞为单层立方或扁平上皮细胞,细胞大,胞质多,嗜酸性,核圆大,位于细胞中央。核不规则,呈泡状,有1~2个核仁。
在细胞异型及低分化区,核分裂像多。瘤细胞多排列成乳头状、片状或假腺泡结构。
肉瘤型
组织结构多样性,有的类似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或多形性细胞肉瘤。
少数有骨和软骨化生。
混合型(双相型)
由上述两型瘤组织混合存在。
同一切片不同区域,部分瘤细胞呈小片、实体或裂隙管样排列,部分呈肉瘤样结构,两者相互交杂,构成瘤的复杂多样性。
发病情况
2020年全球恶性间皮瘤新发病例数为30870例,占全球新发恶性肿瘤的0.2%,死亡病例数为26278例,占全球恶性肿瘤死亡病例数的0.3%[2]
恶性胸膜间皮瘤发病率低,占所有恶性肿瘤的0.3%[5]
其中,上皮样占所有类型的60%,肉瘤样占所有类型的20%,混合型占所有类型的20%[5]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