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夹层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动脉内膜发生撕裂或破损后,血液通过破损位置进入动脉壁中层,形成夹层血肿的严重疾病
可有剧烈疼痛感、头晕等症状
遗传因素或代谢异常引起的主动脉中层的囊样退行性变
主要采取介入或手术治疗,同时采取药物治疗作为辅助方式
定义
人体的大动脉和中动脉通常由内膜、中膜、外膜等多层结构组成,动脉夹层是指由于动脉内膜破损,血流自破裂处位置流入血管壁内膜-中层之间或中层-外膜之间所致的血管性病变。
分型
临床上通常根据动脉夹层发生的部位和血管受累程度进行分型,动脉夹层常发生于主动脉、颈部动脉、冠状动脉等部位。
主动脉夹层
又称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主动脉源自心脏的左心室,是全身最大的动脉,发生于此部位的动脉夹层,病变可累及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腹主动脉等位置,根据受累部位的不同可有DeBakey分型和Stanford分型两种方式,二者都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动脉夹层分型方法。
DeBakey分型方法如下:
Ⅰ型为夹层分离起源于升主动脉,累及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甚至影响腹主动脉,此类型在主动脉夹层中最为常见。
Ⅱ型为夹层起源于升主动脉、但病变局限在升主动脉内,不累及其他动脉。
Ⅲ型为夹层起源于降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远端,部分情况下可扩展至胸、腹主动脉,其中仅累及降主动脉的分型为Ⅲa,累及胸、腹主动脉的分型为Ⅲb
Stanford分型方法如下:A型为夹层病变累及升主动脉者,相当于DeBakey分型中的Ⅰ型和Ⅱ型;B型为夹层起源于降主动脉且并未累及升主动脉者,相当于De Bakey分型中的Ⅲ型。
颈部动脉夹层
是指颈部动脉内膜撕裂导致血液流入管壁形成血肿,进而发展为动脉狭窄、闭塞或动脉瘤等症状,按照夹层病变累及部位通常可以分为颈内动脉夹层(ICAD)和椎动脉夹层(VAD)。
冠状动脉夹层
发生于为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位置,易引起动脉血管管腔狭窄和闭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管壁病、遗传病等因素也可引发冠状动脉夹层。
其他部位动脉夹层
临床上目前也存在过髂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肾动脉等位置偶发动脉夹层情况的报告。
发病情况
主动脉夹层的年发病率为本病发生率为0.5~2.95/(10万人•年),男性高于女性。中老年人居多,但近年来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夹层的发病率呈昼夜和季节规律,寒冷季节清晨6~10点是高发时段。
颈动脉夹层的发生率约为2.6~3.0/(10万人•年),其中颈内动脉夹层发生率约为2.5~3.0/(10万人•年),椎动脉夹层发生率约为1.0~1.5/(10万人•年),是青年群体卒中的主要病因。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