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腺混合瘤是具有多种细胞形态和结构特征的唾液腺良性肿瘤
多表现为唾液腺区生长缓慢、边界清晰的实性肿块
致病因素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免疫以及遗传因素等
采用手术切除治疗
定义
涎腺混合瘤是由肿瘤性上皮组织、黏液样或软骨样间质组成的一种唾液腺肿瘤。
发病情况
涎腺混合瘤是唾液腺良性肿瘤中最多见的类型,最常发于腮腺,其次是颌下腺。本病也可发生于小唾液腺,以腭部为最常见。
据报道,
多形性腺瘤的年发病率近(2~3.5例)/10万。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30~50岁人群为多见,女性多于男性。
致病原因
涎腺混合瘤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过程,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免疫、以及遗传因素等。
物理性因素
X线及其他放射性物质均可成为涎腺肿瘤的诱发因素。
化学因素
吸烟、饮酒等长期与致癌物质接触的行为,可增加涎腺
肿瘤的发病概率。
生物性因素
实验证明,某些肿瘤可以由病毒引起,如EB病毒等。
精神因素
精神过度紧张、心理平衡破坏造成的人体功能失调,可能是肿瘤发生的有利因素。
机体免疫状态
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涎腺肿瘤。
遗传因素及基因突变
肿瘤患者可有家族史,涎腺肿瘤发病可能与家族遗传有关。
正常情况下的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相互制约,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来说,原癌基因的激活以及抑癌基因的灭活导致了涎腺混合瘤的形成。
发病机制
涎腺混合瘤来自唾液腺中的闰管或闰管储备细胞,它既可向上皮细胞分化,又可向肌上皮细胞分化。肿瘤性肌上皮细胞进一步形成黏液软骨样组织,从而形成了肿瘤的多形性结构。
主要症状
通常表现为生长缓慢、表面有结节的不规则形肿块,多为实性,间或有局部囊性,多数直径在2~5厘米,常单发,也可多发。多形性结构导致触摸时软硬不一,可活动,发生于腭部、下颌后区和多次复发者可固定而不活动。
其他症状
并发症
肿瘤长大后除表现畸形、影响外观外,一般不引起功能障碍。
就医科室
口腔颌面外科
出现以下症状时,建议及时就诊。
颌面部腮腺区、下颌下区、腭部等部位出现无痛性肿块,无法自行消退,且随时间逐渐长大。
出现在颌面部或口腔内的肿块生长速度加快,并伴有疼痛等症状。
以前接受过涎腺混合瘤手术治疗,在手术或附近区域又出现了肿块。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应避免反复揉捏、刺激肿块。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肿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刚开始多大,是否有变大或变小?
肿块的生长速度如何,最近有没有突然生长加快?
肿块有没有之前可以活动,最近活动度变差的情况?
有伴随疼痛、口角歪斜、
鼻唇沟变浅、闭眼不全等症状吗?
病史清单
家族中有人患涎腺混合瘤的吗?
以前做过涎腺混合瘤手术吗?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B超、CT、核磁共振(MRI)
病理检查:既往涎腺混合瘤术后病理检查报告
诊断依据
病史
腮腺区、颌下腺区、口底或腭部等部位,出现缓慢生长的无痛性肿块。
既往有涎腺混合瘤手术史,手术区域再次出现肿块。
临床表现
涎腺区出现的表面有结节的不规则形肿块,边界清晰,多数直径在2~5厘米。
影像学检查
B超
当考虑为涎腺混合瘤时首选B超检查。
可判断涎腺有无占位性病变及肿瘤大小,并估计大致的性质。
CT
可确定肿瘤部位及与周围组织、重要血管之间的关系。
MRI
可显示肿瘤与血管的关系。
对软组织的分辨率高于CT。
病理检查
涎腺混合瘤通常于术中切除肿块后行病理学检查确诊。
涎腺混合瘤一般不采用术前组织活检确诊,以避免活检术导致的肿瘤细胞种植。
既往有涎腺肿瘤手术史,且病理学诊断为涎腺混合瘤,应考虑肿瘤复发。
鉴别诊断
沃辛瘤
相似点:均好发于腮腺,表现为涎腺区肿块。
不同点:沃辛瘤多见于40~70岁中老年男性,患者常有吸烟史。肿瘤常呈多发性,可有时大时小的消长史。根据临床表现、病理学检查结果可鉴别。
淋巴结结核
相似点:均可表现为涎腺区肿物。
不同点:
淋巴结结核常见于颌下和耳后淋巴结,可有消长史,抗结核治疗后肿块可缩小,肿块可多发。根据临床表现、病理学检查结果可鉴别。
涎腺区的慢性淋巴结炎
相似点:均表现为涎腺区的无痛性肿块。
不同点:
慢性淋巴结炎可表现为无痛性肿块,常伴有消长史,肿块可多发,一般有明确的感染来源,如面部、口咽部的炎症,抗感染治疗常有效。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可鉴别。
治疗原则:术前不宜作切取活检术;不应沿包膜作单纯肿瘤剜除术,应在包膜外正常组织处切除肿瘤,否则易复发,在此前提下应尽可能保留面神经、腮腺导管等重要解剖结构,减少术后并发症。
手术治疗
目前手术切除是该疾病的唯一治疗方式,常见的术式有以下几种:
部分腮腺切除术
腮腺浅叶肿瘤体积较小者,可在包膜外正常组织处作腮腺浅叶的部分切除。
此种术式可保留腮腺导管,且暴露面神经少,不损伤耳颞神经,可降低术后发生
涎瘘、面瘫、味觉出汗综合征的概率。
腮腺切除术
若肿瘤累及腮腺深叶,通常作腮腺的全部切除。
颌下腺/舌下腺切除术
发生在颌下腺和舌下腺的
混合瘤,应将肿瘤与腺体一并切除。
术后并发症
腮腺切除术后可能出现面瘫、涎瘘、味觉出汗综合征。
舌下腺切除术中可能损伤颌下腺导管,导致术后颌下区肿胀。
颌下腺及舌下腺切除术均可能损伤舌神经导致舌体麻木。
治愈情况
涎腺混合瘤在及时经过规范的手术治疗后,一般可治愈,偶有复发。
危害
涎腺混合瘤发病后未及时就诊,肿瘤随时间逐渐增大,可能产生神经压迫症状,如面神经瘫痪等,影响生活质量。
腭部
混合瘤体积较大可能出现黏膜溃疡,伴随疼痛,影响吞咽和进食。
肿瘤体积过大会加大手术难度,增加术后面瘫、
涎瘘等并发症风险,同时增加复发概率。
若长期任其发展,可能发生恶变甚至转移,则预后较差。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蔬果,多摄入优质蛋白,均衡饮食,提高免疫力。
尽量避免可能含有致癌物质的食物,如发霉、烧焦及腌制食物等。
当
肿瘤出现在腭部时,应避免食用温度过高或硬性食物,避免刺激黏膜。
术后应避免食用辛辣、酸等刺激性食物,避免刺激唾液分泌,影响伤口愈合。
生活管理
日常适当锻炼身体,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增强体质。
尽量避免致癌物质的接触,如烟、酒、放射线及某些化学致癌物等,做好职业防护。
心理支持
积极与医生沟通,了解涎腺混合瘤的相关知识,避免“谈瘤色变”,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治愈的信心。
病情监测
术后注意观察伤口的愈合情况,是否有液体渗出,是否有新发肿物。
若出现上述情况应及时复诊。
随诊复查
定期复诊,遵医嘱或于术后1个月复查伤口愈合情况。
建议每半年复诊一次,持续复查3年,确认是否复发并及时再治疗。
预防
预防措施
健康饮食,适量运动,提高免疫力。
避免过度劳累,劳逸结合。
戒烟限酒。
发现涎腺区异常肿胀及时就诊。
筛查
30~50岁人群建议每年至少体检一次,及时发现涎腺区的异常病变,并尽早就诊。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