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液表皮样癌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主要发生于唾液腺的一种恶性肿瘤
可出现肿块、疼痛、溃疡、出血、面瘫和张口受限等症状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选择手术、放疗等治疗方式
总体预后与肿瘤病理分级、分期等因素相关
定义
黏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MEC),是一种恶性腺体上皮性肿瘤,以黏液细胞、中间细胞和表皮样细胞为特点,兼有柱状细胞、透明细胞和嗜酸性细胞。
黏液表皮样癌可以发生在唾液腺、胸腺、肺等部位,最常发生于大唾液腺,其中腮腺是最为好发的部位。
分型和分类
根据分化程度
高分化(低级别)黏液表皮样癌
高分化型以黏液细胞和表皮样细胞为主,常形成含有黏液细胞的囊腔,囊壁可形成乳头,可见囊壁破裂而形成的黏液湖,中间细胞和表皮样细胞位于黏液细胞深部。
高分化的意思是与正常细胞差别不大,因此为低度恶性,肿块多为无痛性,生长缓慢,肿瘤体积大小不等,边界可清或不清,质地中等偏硬,表面可呈结节状。
低分化(高级别)黏液表皮样癌
低分化型以表皮样细胞和中间型细胞为主,排列成片或实性上皮团,黏液细胞较少,细胞非典型性核分裂多见,明显浸润周围组织。
低分化代表与正常细胞差别较大,为高度恶性,多见于腮腺,生长较快,可有疼痛,边界不清,与周围组织粘连。
中分化黏液表皮样癌
中分化型介于上述两型之间。
发病情况
黏液表皮样癌是儿童和成人中最为常见的原发性唾液腺恶性肿瘤。
黏液表皮样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30~50岁者居多,平均发病年龄约45岁,儿童和老年人相对少见。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近50%的黏液表皮样癌发生于大唾液腺,其中腮腺是最为好发的部位(占45%),其次为下颌下腺(占7%)。小唾液腺者多见于腭部和颊黏膜。
肺黏液表皮样癌多发生在主支气管、中间及叶支气管。10%局限于气道,15%位于主支气管,约75%位于叶、段支气管。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