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部感染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口腔颌面部区域的炎症反应,大多为牙源性感染
局部常表现为红、肿、热、痛及功能障碍,全身可有发热、畏寒、乏力
可采用全身药物抗感染及局部对症治疗,必要时需行手术处理感染灶
及时治疗大多预后良好,个别患者可引起颅内感染而危及生命
定义
感染是指病原微生物入侵人体后,在体内繁殖及侵袭,导致机体产生一系列全身及局部组织反应的疾患。发生在口腔颌面部的感染病灶称为口腔颌面部感染。
口腔内的正常菌群或外来病原菌污染,不一定会发生感染,只有当人体局部或全身防御功能削弱,或病原菌数量、毒力过大时才会发病。
颜面部的静脉缺少瓣膜,且与颅内血管相通,如果此处的血管被挤压,血液会倒流入颅内。鼻根到两侧口角连线形成的三角区内(危险三角区)发生感染,并经此途径引起脑膜炎脑脓肿等严重并发症,重者会危及生命。
分类
根据感染途径的不同,口腔颌面部感染可分为以下几种:
牙源性:病原微生物通过病灶牙或牙周组织进入人体引发感染。
腺源性:面部及颈部淋巴结炎可继发于口腔、上呼吸道感染,淋巴结感染还可向周围扩散引起筋膜间隙的蜂窝织炎
损伤性:继发于损伤后的口腔颌面部感染。
血源性:机体其他部位的化脓性病灶通过血液循环引起的口腔颌面部感染。
医源性:在医疗操作过程中未严格遵守无菌原则造成的继发性感染。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