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感染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口腔及颌面部软、硬组织的感染
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黏膜起疱、牙齿疼痛、松动等
通常由细菌、真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感染引起
好发于口腔卫生较差、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及特定年龄的人群
定义
口腔感染是因致病微生物的入侵引起口腔和颌面软、硬组织的感染性疾病,有时会波及全身脏器。
口腔感染可以是单一的致病微生物引起,也可以是多种致病微生物共同参与的混合感染。
感染是否发生、感染的临床过程及预后如何,取决于致病微生物的种类、毒力和数量,也取决于人体的免疫功能、营养状态、感染部位和对致病微生物是否敏感等。
分类
根据致病微生物分类
细菌感染
导致口腔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口腔内的致病菌群,如变异链球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聚集杆菌等,这些细菌可以导致龋病、慢性牙龈炎和慢性牙周炎等疾病。
当它们通过病变的牙髓或者牙周组织进一步侵入深层时,就会导致牙源性颌面部感染。
病毒感染
导致口腔感染的病毒,主要包括单纯疱疹病毒(HSV)、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SV)、人乳头瘤病毒(HPV)等。
真菌感染
口腔真菌感染主要以白色念珠菌感染为主。
特殊致病微生物
包括梅毒螺旋体、结核杆菌、放线菌感染等。
根据累及组织分类
牙体、牙周疾病
主要包括龋病、慢性牙龈炎、慢性牙周炎、急/慢性牙髓炎、急/慢性根尖周炎智齿冠周炎等。
颌面部间隙感染
颌面部的皮下、肌肉、唾液腺与颌骨之间有疏松的结缔组织或脂肪,这些组织发生的感染被称为间隙感染。
主要包括咬肌间隙感染、下颌间隙感染、翼下颌间隙感染、颞下颌间隙感染、颊间隙感染口底多间隙感染等。
颌骨骨髓炎
主要包括化脓性颌骨骨髓炎、新生儿颌骨骨髓炎等。
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
主要包括单纯疱疹、带状疱疹、手足口病、口腔结核口腔念珠菌病坏死性龈口炎、梅毒、尖锐湿疣、艾滋病等疾病。
唾液腺疾病
主要包括急性化脓性唾液腺炎、流行性腮腺炎等。
发病情况
口腔感染在日常中较为多见,不同的病种发病情况也不同,部分常见口腔感染的发病情况如下:
龋病
全国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2岁儿童恒牙患龋率为38.5%,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为71.9%。
牙周病
牙周病是成年人牙齿脱落的主要原因。
牙龈炎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较普遍,患病率在70%~90%,最早可见于3~5岁的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患病率和严重性也逐渐增加,青春期达到高峰。青春期后,牙龈炎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缓慢下降。
多数成人所患牙周炎为轻至中度,牙周炎的患病率和严重性随年龄增高而增加,未经治疗的牙周炎最终会导致牙齿缺失。
化脓性颌骨骨髓炎
多发生于青壮年,一般以16~30岁发生率最高,男性多于女性。
约占各类型颌骨骨髓炎的90%以上。主要发生于下颌骨,婴幼儿化脓性颌骨骨髓炎则以上颌骨最多见。
单纯疱疹
单纯疱疹平均年发病率为1.6/1000,患病率为每年2.5/1000。
原发性感染多见于婴幼儿及儿童,复发性感染多见于成人。
尖锐湿疣
HPV感染很常见,全球正常人群的感染率为11.7%。
尖锐湿疣的全球估计年发病率为(160~289)/10万,其中男性发病率为(103~168)/10万,女性为(76~191)/10万。
尖锐湿疣有非常高的复发率,男性人群复发病例的发生率为(47~163)/10万,女性人群为(23~110)/10万。
手足口病
主要流行场所是托幼单位,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夏、秋季最易流行。
年发病率为(37.01~205.06)/10万,近年报告死亡率为(6.46~51.00)/10万。
流行性腮腺炎
主要发生于人群密集区,如学校。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以1~15岁儿童多见,尤以5~9岁儿童最为多见。
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节发病率最高。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