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釉细胞瘤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参与牙形成的组织所生成的一类常见良性肿瘤
主要表现为颌骨隆起,面部畸形,牙齿松动、移位、脱落,张口受限
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
手术完全切除后,一般预后较好
定义
成釉细胞瘤(ameloblastoma,AM)又称造釉细胞瘤,是一种常见的颌骨中心性牙源性上皮性肿瘤,即由参与牙形成的组织所生成的一类肿瘤,属于良性肿瘤。
因瘤细胞的形态与牙胚中的造釉细胞相似,故又称为造釉细胞瘤。
常见于30~60岁成人,也可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成釉细胞瘤通常发生于颌骨,下颌骨比上颌骨多发。发生于下颌骨时,常累及下颌骨磨牙区及下颌支。还可发生于鼻腔、鼻窦,颅骨等部位,但较少见。
成釉细胞瘤虽然是良性肿瘤,但具有一定的局部侵袭性和复发性,所以发现后应积极治疗,去除肿瘤。
分类
组织学分型
依据2017年WHO组织学分型,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种。
普通型(经典型)成釉细胞瘤,也称多囊型成釉细胞瘤,最常见,有一定侵袭性和复发几率。
单囊型成釉细胞瘤,侵袭性较小,发病年龄相对小,治疗后可能复发。
骨外/外周型成釉细胞瘤,罕见,复发风险较低。
转移性成釉细胞瘤,由其他位置原发肿瘤转移而来,非常罕见。
发病情况
成釉细胞瘤是较为罕见的头颈部肿瘤,国外统计的发病率约为0.5/100万。
本病属于牙源性上皮性肿瘤,约占牙源性肿瘤的60%,约占所有颌骨肿瘤和囊肿的14%。
最多见于青壮年患者,男性稍多,男女比例约为1.5∶1。
本病好发于下颌骨,下颌与上颌发生比例为10∶1。下颌又以发生于下颌支与下颌体交界部位最多,其次为下颌体,两者约占下颌的80%。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