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低于正常值下限的一组综合征
轻者多无明显症状,重者可引起严重的感染,甚至危及生命
部分轻度患者无需治疗,继发性病变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合并感染者需抗感染治疗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原因、程度、持续时间以及病情变化不同,预后不同
定义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低于正常值下限的一组综合征。
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下限随年龄而发生变化,新生儿和1岁以下的婴儿下限为1.0×109/L,1岁以上幼儿直至成年人的下限为1.5×109/L。
当中性粒细胞严重减少,低于0.5×109/L时,称为中性粒细胞缺乏症;低于0.2×109/L时,为严重粒细胞缺乏症。
轻者多无明显症状,重者可引起严重的感染,甚至危及生命。
分类
根据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程度分类
对于1岁及以上幼儿至成年人:
轻度: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1.0×109/L,患者多无明显症状,机体的粒细胞吞噬防御功能基本不受影响。
中度: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在(0.5~1.0)×109/L,患者可表现为轻度的疲乏、头晕等症状,感染风险仅轻度增加。
重度:即粒细胞缺乏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患者可出现明显的乏力、头晕、食欲减退等症状,感染风险极大。
根据病因分类
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为一组异质性骨髓粒细胞生成减少性疾病。
特征:出生后最初几个月内检测到中性粒细胞<0.5×109/L。
病因:具有遗传性,基本伴有基因突变。
获得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有明确的病因、或在机体本身原发病的基础上发生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多由药物、感染、物理、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素引起。
慢性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没有明确的遗传因素,且排除其他继发因素如药物、感染、物理、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等。
根据病程分类
急性:在7~10天内出现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慢性:在3个月内至少检查出来3次中性粒细胞减少。
发病情况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在不同种族间存在很大差异,目前国内暂无准确的流行病学数据。
在无症状健康人群中,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患病率为0.1%~10.0%,即每1000个健康人中,有1~100个人可能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在儿童,常见的急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病毒感染所致。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什么意思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指成人中性粒细胞<2.0×10^9/L;儿童≥10岁者中性粒细胞<1.8×10^9/L;儿童<10岁者中性粒细胞<1.5×10^9/L。
1.中性粒细胞在骨髓中生成,可分为增殖池和储存池,成年人每天由骨髓产生中性粒细胞1×10^9/L,其中有约90%贮存于骨髓内、约10%释放入外周血液,而后者约有一半在循环池、另一半于边缘池内,二者可以通过自由交换达到动态平衡。
2.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常见原因包括生成减少如白血病影响骨髓正常增殖,破坏过多如重症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在血液或炎症部位消耗增多,分布异常如假性粒细胞减少(即中性粒细胞转移至边缘池导致循环池的粒细胞相对减少但总数未减少)。
若患有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建议前往正规医院就诊,避免延误病情。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