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
表现为发热、咳嗽、尿频、尿急、腹痛、腹泻、头晕、疼痛等
可由输血、应用污染的医疗用品、侵袭性检查等导致
以消除病原体的药物治疗为主,辅以一般治疗、手术治疗
定义
医源性感染是指在医学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主要包括实施预防、治疗、手术、诊断等技术措施(如静脉内插管、注射、导尿、输血等),以及滥用抗生素、应用免疫制剂等而引起的感染。
医源性感染是医院感染的一部分,因此,其为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分类
根据累及部位医源性感染可分为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消化道感染、外科伤口感染、血液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中枢神经感染、其他部位感染(如眼、口腔、喉)等。
呼吸道感染
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可见于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术后的患者。
泌尿道感染
主要由留置导尿引起,随着导尿管留置时间的增加,感染的概率也会随之增大。
消化道感染
主要发生于胃肠道手术后、胃肠镜检查后的患者。
手术伤口感染
主要见于污染的手术器械及敷料、所用医疗器械消毒未达标等情况。
血液感染
可由静脉输液、血管内检查、血液透析等引起。
皮肤软组织感染
主要由美容手术、肌肉注射、针灸等操作导致。
神经系统感染
神经外科手术如颅脑手术、脑脊液分流术等,其术后感染是医源性感染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调查显示,神经外科术后患者医源性感染的发生率居所有住院感染患者的第3位。
其他部位感染
眼科手术由于手术时间较短、手术间接台数量大,以及患者和医护人员进出手术间频率高,因此存在较高的医源性感染风险。
口腔诊疗操作不可避免要接触患者的唾液及血液,易通过器械及医护人员手部发生病原体传播,极易引起医源性感染。
喉镜可直接接触患者的黏膜,其污染程度也相对较高。如果只是进行简单的擦拭,不进行彻底的消毒灭菌,极易引起医源性感染。
发病情况
医源性感染率在发达国家平均5%左右,即100个人中有5个人发生感染;在发展中国家医源性感染率平均约为10%,即100个人中有10个人发生感染。
致病原因
医源性感染具有传染性,导致流行的基本条件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传染源
感染的患者、携带病原体的工作人员及患者家属,污染的医院器械、血制品、医院环境等均可能导致病原体传播。
传播途径
输血和血制品传播:因其广泛应用,使经血传播疾病增多,如艾滋病、
丙型病毒性肝炎等。
药品及各种制剂传播:输入污染的输液制品、药物等可导致感染。
医疗器械和设备传播:尤其是侵袭性诊疗操作,如血液透析、静脉插管、肌肉注射、留置尿管、
内镜检查、活检、手术等。
接触传播:医务人员操作不规范或未及时更换手套,可导致病原体传播。
易感人群
患者及医护人员均为易感人群,但老年人和婴幼儿,以及具有免疫缺陷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内分泌功能失调、
器官移植、恶性肿瘤、尿毒症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医源性感染。
诱发因素
以下因素可以诱发上述病因,引起疾病发作或加重。
工作环境布局不合理,对于污染区、清洁区并未进行明确的有效划分。
操作不规范,部分工作人员由于患者多、时间紧迫而错误使用手套导致自己感染,从而导致医源性感染。
废弃污染物的处理不到位,如对废弃污染物随便丢弃、堆积、消毒不当等,均可能导致医源性感染。
工作人员无菌观念差,缺乏感染的相关知识。
高危因素
具有下列任何一个及以上危险因素者,为医源性感染的高危人群。
老年及婴幼儿患者。
营养不良者。
接受各种免疫抑制疗法者。
长期使用抗生素者。
长期接受各种损伤性(侵入性)诊断、治疗器械操作者。
具有免疫缺陷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器官移植、尿毒症等基础性疾病者。
主要症状
医源性感染病因复杂多样,常可累及多个器官、组织,不同感染部位其临床表现也各有不同。
常见的感染包括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消化道感染、外科伤口感染、血液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中枢神经感染、其他部位感染(如眼、口腔、咽喉)等,以下仅针对上述部位的感染进行介绍:
呼吸道感染
主要表现为乏力、头痛、咽痛、肌肉酸痛、发热、咳嗽、
咳痰、呼吸增快、胸痛等。
泌尿道感染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轻者可无明显症状,典型症状以尿路刺激症状多见,可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和
排尿困难等。
部分患者可出现明显的全身感染症状,表现为寒战、发热,还可伴恶心、呕吐、腰痛等症状。
消化道感染
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腹泻、腹胀等。其中,腹泻的频率为每日超过3次,连续2天以上,大便可呈水样或蛋花样,严重者可有黑便。
外科伤口感染
伤口感染部位可表现为红、肿、热、痛、出现脓液等。
血液感染
主要表现为
高热、寒战、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心率加快、脉搏细速、呼吸急促或困难,严重者可出现
意识障碍等。
皮肤软组织感染
主要临床表现为病变部位的红、肿、热、痛等。
神经系统感染
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头晕,还可伴
颈项强直、肢体麻木或无力、行走不稳、意识障碍等症状。
其他部位感染
眼部感染可出现流泪、眼部充血、眼部疼痛、分泌物增多等。
咽喉部感染可表现为疼痛、干咳、吞咽困难等。
就医科室
感染内科
出现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肌肉酸痛、咳嗽等症状,建议及时到感染内科就诊。
急诊科
出现
高热(体温大于39℃)、胸痛、呼吸困难、
意识障碍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到急诊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建议穿着宽松衣物就诊,方便全身体格检查。
可记录病情发展变化及特点,以便给医生更多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出现乏力、头痛、咽痛、肌肉酸痛、发热、咳嗽、
咳痰、呼吸增快、胸痛等症状?
是否出现尿频、尿急、尿痛、
排尿困难,伴恶心、呕吐、腰痛等症状?
是否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胀等症状?每日大便的频率是多少?什么性质的?大便的颜色是什么?
伤口或皮肤是否出现红、肿、热、痛、出现脓液等症状?
是否出现头晕、心率加快、脉搏细速,呼吸急促或困难、意识障碍等症状?
是否出现
颈项强直、肢体麻木或无力、行走不稳等症状?
是否出现流泪、眼部充血、眼部疼痛、分泌物增多等症状?
咽喉部是否出现疼痛、干咳、吞咽困难等症状?
病史清单
近期是否输注过血液制品?
是否应用过污染的药品及各种制剂?
是否接受侵袭性诊疗技术,如
器官移植、血液透析、静脉插管、肌肉注射、输血、留置尿管、
内镜检查、骨髓穿刺、活检、手术等?
是否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如泼尼松、
环磷酰胺)或不合理使用抗生素?
是否患有免疫缺陷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器官移植、尿毒症等基础性疾病?
是否有恶性肿瘤病史?是否合并冠心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病史?是否同时进行放化疗等治疗措施?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血生化(肝功能、肾功能)、感染指标(
C反应蛋白、
降钙素原)、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等。
影像学检查: CT检查、磁共振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可以诊断医源性感染。
诊断依据
病史
以下并非疾病诊断必需,但若有以下病史,可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近期输入过血液制品。
接受过侵袭性诊疗技术,如
器官移植、血液透析、静脉插管、肌肉注射、输血、留置尿管、
内镜检查、骨髓穿刺、活检、手术等技术操作。
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如泼尼松、
环磷酰胺)或不合理使用抗生素。
具有免疫缺陷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器官移植、尿毒症等基础性疾病。
临床表现
患者可表现为呼吸道感染(如发热、咳嗽)、泌尿道感染(如尿频、尿急、尿痛)、消化道感染(如腹痛、腹泻)、外科伤口感染(如红、肿、热、痛)、血液感染(如寒战、
高热)、皮肤软组织感染(如红、肿)、神经系统感染(如头痛、呕吐、头晕)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
主要了解患者有无发生血液系统异常。
当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等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时,提示出现感染等情况,对疾病的诊断有一定意义。
尿常规
主要了解患者有无发生泌尿道感染。
尿常规主要评估有无白细胞、细菌等,如出现异常,提示可能存在泌尿道感染,对疾病的诊断有一定意义。
便常规
了解患者有无发生消化道感染。
当便常规出现白细胞时,对消化道感染的诊断有指导意义。
血生化
主要包括肝功能、肾功能等。
感染指标
若C反应蛋白升高,通常提示出现细菌性感染,对疾病的诊断及了解病情具有一定意义。
若降钙素原异常升高,通常提示细菌感染,其检测结果还可作为开始抗生素治疗的指征,对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均有重要价值。
细菌、真菌培养+药敏试验
主要用于了解患者感染情况。
对患者的血液、痰、尿液、粪便等进行细菌、
真菌培养并进行药敏试验,对于了解感染的病原体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影像学检查
CT检查
CT检查可用于了解患者有无呼吸系统感染、神经系统感染等情况。
若肺CT检查异常,有助于呼吸系统感染的诊断;如脑部CT检查异常,有助于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断。
磁共振检查
腹部磁共振检查可用于了解尿路情况。
腹部磁共振可清楚地显示结石的大小和形态。若结果示高密度结石影,提示可能存在尿路结石,对排除尿路解剖和功能上的异常具有重要意义。
鉴别诊断
医源性感染一般需要与交叉感染、医院感染等疾病相鉴别。
交叉感染
相似点:两者均属于外源性医院感染。
不同点:交叉感染主要指患者之间或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通过咳嗽、交谈、握手等方式密切接触而发生的直接感染,或通过生活用品等发生的间接感染。而医源性感染主要因患者在医护人员进行治疗、诊断和预防过程中,由于所用器械消毒不严等原因而造成的感染。
医院感染
相似点:两者均出现感染表现。
不同点:根据引起感染的病原体来源不同,医院感染可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医院感染两大类,外源性医院感染又可分为交叉感染、环境感染、医源性感染;因此,医院感染范围较广,而医源性感染只属于医院感染的一部分。
治疗目的:消除病原体,改善或缓解临床症状,控制病情进展。
治疗原则:以去除诱因,针对感染病原体抗感染为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
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适量锻炼。
做好环境消毒,控制每日探视人员的数量和时长,减少病原体传播。
避免滥用抗生素,发热患者予以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冰敷等。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医源性感染的病因复杂多样,临床表现也各有不同,药物治疗可帮助患者消除病原体、缓解症状。此处仅针对部分病原体所致感染的药物治疗进行简要介绍:
抗生素类药物
适用于细菌感染的患者。
对该类药物过敏者禁用。其常见不良反应包括
皮疹、恶心、呕吐等。
抗真菌药物
对本品或其他咪唑类药物有过敏史者禁用。其常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皮疹、头晕、头痛等。此外,伏立康唑禁止与
奎尼丁、
利福平、高剂量的
利托那韦、
麦角胺等药物合用。
抗病毒药物
适用于病毒感染的患者。
对本品过敏者禁用。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腹泻、食欲减退、口渴等;长期口服可能出现关节疼痛、头痛、眩晕等表现。
解热镇痛药物
适用于发热、疼痛的患者。
阿司匹林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等。对本品过敏、孕妇、哺乳期妇女、
溃疡病活动期、血小板减少症、
血友病者禁用。对乙酰氨基酚可引起恶心、呕吐、出汗、腹痛、皮肤苍白等不良反应,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及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手术治疗
若伤口或皮肤软组织感染较重,有脓肿形成时,需行手术切开引流,及时清理脓液及坏死组织。
治愈情况
医源性感染病因复杂多样,临床表现也各有不同,其预后也各有差异。
对于病因明确、无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后,通常可痊愈,一般预后良好。
对于感染情况严重、免疫功能存在严重缺陷的患者,可能会并发多种疾病,预后一般较差。
预后因素
医源性感染的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以下因素可能导致预后不良。
生活方式不良,如长期吸烟、饮酒、熬夜等。
患有免疫缺陷性疾病、糖尿病、尿毒症、
肿瘤等慢性基础疾病,且病情控制不佳。
对于不同的传播途径未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导致病原体继续传染。
未及时发现或治疗疾病,导致疾病进展。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建议清淡饮食,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忌食肥腻、刺激性食物。
均衡饮食,保证每天的营养摄入。补充足够的热量,适当增加维生素的摄入,如新鲜的蔬菜、水果,适量食用鱼、蛋、瘦肉类等。
生活管理
保证充足休息与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个人卫生,勤通风,勤洗手。
注意保暖,适当增减衣物。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
心理支持
由于医源性感染会出现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明显不适症状,病情易反复,且需要进行隔离,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建议家属经常鼓励安慰患者,减轻其心理压力,稳定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病情监测
注意监测体温水平。
观察大便的频率、性质及颜色。
观察皮肤软组织感染处是否出现渗血、渗液等情况。
监测脉搏、心率有无增快。
监测肢体力量有无减弱、麻痹等情况。
监测眼部是否充血、分泌物有无加重,口腔黏膜是否出现
疱疹等。
随诊复查
根据复查结果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定期复诊可以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及早对症治疗,可延缓病情进展以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需根据医嘱定期复诊,复诊周期一般为1~2周。
复查时可能需要做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感染指标等相关检查。
预防
医源性感染病因复杂,很难有效预防,但通过以下健康的生活方式或行为等有助于降低发病风险。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适量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
避免人员聚集,至公共场合戴好口罩,做好防护。
避免自行盲目应用青霉素、头孢等抗生素。
若需应用侵袭性诊疗设备和仪器,如血液透析、静脉插管、肌肉注射、输血、留置尿管、
内镜检查、骨髓穿刺、活检、手术等,建议选择正规医院。
老年及婴幼儿患者、营养不良者、接受各种免疫抑制疗法者、长期使用抗生素者、长期接受各种损伤性(侵入性)诊断及治疗器械操作者,以及具有免疫缺陷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
器官移植、恶性肿瘤、尿毒症等基础性疾病患者建议定期检查。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