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层胸膜和脏层胸膜粘连在一起
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胸部疼痛、呼吸困难、胸闷
一般是因肺结核、胸膜炎、外伤或胸部手术等引起
对症治疗的同时,根据病因进行治疗
定义
胸膜粘连是指因自身疾病或外伤原因导致
胸腔积液,积液中的纤维蛋白在脏、壁层胸膜及胸膜腔沉着并纤维化,即可导致粘连,或因各种原因刺激胸膜引起肉芽组织增生,
胸膜肥厚而导致粘连。
胸膜的脏、壁两层在肺门处相互转折移行所形成的一个密闭的腔隙称之为胸膜腔。左右各一,互不相通,腔内有少量浆液,可减少呼吸时的摩擦。
胸膜粘连之后,胸膜腔失去了原有的潜在腔隙,可出现胸部疼痛、呼吸困难、胸闷等症状。
引起胸膜粘连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自身疾病、外伤等,部分为人为因素引起。
致病原因
自身疾病
肺炎、肺外结核、
血胸、
脓胸、
乳糜胸、吸虫病、矽肺、结核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均可致胸膜粘连。
外伤
对于肺部有外伤的患者,由于感染、胸腔积液等原因,最终导致胸膜粘连。
人为因素
胸部手术或者操作导致胸膜腔出现积液,最终导致胸膜粘连。
向胸腔注入胸膜粘连剂等,脏壁两层胸膜相互粘连。
胸膜粘连轻者可无任何症状,严重者会出现胸闷、胸部疼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主要症状
胸部疼痛
由于脏壁层胸膜粘连,严重者呼吸的时候胸膜会不断摩擦,导致出现胸部疼痛。
呼吸困难
胸膜粘连常伴有
胸膜增厚,广泛的脏层胸膜增厚会影响肺的膨胀和收缩,从而影响呼吸功能。广泛的壁层胸膜增厚可使
肋间隙变窄,胸廓缩小,胸腔容积减少,呼吸运动减弱。
胸部疼痛剧烈时,呼吸不敢用力,最终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
伴随症状
发热、咳嗽、咳痰
肺结核引起者,可伴随肺结核的相关症状,如低热、乏力、咳嗽
咳痰、
咯血等。
肺炎、
胸膜炎引起者,由于细菌感染,炎症不断刺激支气管、气管,也可出现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
乏力
肺结核、肺炎、胸膜炎、
肿瘤等由于消耗大量的能量,会出现身体乏力的症状。
其他
50%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会出现
胸腔积液和胸膜粘连。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可伴有
晨僵和关节痛等症状。
肝硬化患者除了会出现胸腔积液和胸膜粘连外,还会出现消化道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腹泻、腹痛、
黄疸等。
就医科室
胸外科
突然出现胸闷、胸部不明原因疼痛等症状,建议及时到胸外科就诊。
急诊科
如果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部剧烈疼痛等严重症状,建议及时到急诊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时,常需要拍摄胸部X线片或胸部CT,故应避免穿着含金属材质的衣物,已怀孕或准备怀孕者须及时告知医生。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胸闷、憋气、胸部疼痛等症状?
症状什么时候出现的?
什么情况下可以加重或减轻?
是否有其他不适?
是否出现发热、盗汗等症状?
病史清单
胸部是否有过外伤史、手术史或医疗操作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
红细胞沉降率、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诊断依据
病史
曾有胸部外伤史、手术史、医疗操作史等。
临床表现
症状
可能会出现胸闷、憋气、胸痛等。
部分伴有发热、咳嗽、乏力、盗汗等症状。
体征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检查
可显示肺受压程度,肺内病变情况以及有无胸腔积液及纵隔移位等。气胸时可观察到胸膜粘连。
轻度局限性胸膜粘连多发生在肋膈角,X线表现为肋膈角变浅或变平。在透视下,横膈膜运动减少,胸膜也可能有广泛的板层增厚和粘连。
广泛胸膜粘连增厚时,可见患侧胸膜塌陷,肋间隙变窄,肺野密度高,沿肺野外侧及后缘可见带状密度增高阴影,肋膈角近似直角或闭锁,膈升高且顶变平,膈运动微弱或不动,纵隔可向患侧移位。
胸部CT检查
CT检查较X线检查更加精细,可以明确显示
胸膜增厚、胸腔积液量等,为后续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CT表现:肋间隙变窄,胸廓体积变小。局部胸膜外与肋间隙增厚。
胸部超声检查
肺部超声具有很高的特异性。
可用于胸外科手术准备,可发现胸膜粘连,辅助胸外科医生判断手术时间、规避手术风险。
实验室检查
一般感染引起者,血常规白细胞会升高,CRP升高。结核引起者,红细胞沉降率会升高。
病理学检查
如果存在中大量胸腔积液,可对胸腔积液进行病理学检查,明确原因。
考虑为肺结核或肺恶性肿瘤引起的胸膜增厚,在切除主病变同时对胸膜进行活检,可判断是否存在胸膜受累,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鉴别诊断
胸膜炎
相似点:均可出现胸痛、呼吸受限等症状。
不同点:
胸膜炎一般有明显胸痛,延伸至腹部、肩部、背部,深呼吸和咳嗽时疼痛明显加重,胸膜炎的胸膜摩擦音可于全呼吸期闻及。两者主要通过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进行鉴别。
脓胸
相似点:均可出现胸闷、胸痛、咳嗽、
咳痰、呼吸困难等。
不同点:
脓胸除了会出现胸闷、胸痛、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通常还会伴有发热、寒战、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等感染中毒症状。可通过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进行鉴别。
治疗目的:缓解症状,减轻痛苦。
治疗原则:对症治疗的同时,根据病因进行治疗。
绝大多数胸膜粘连无需治疗,只需定期复查即可。
胸膜粘连及肥厚明显,呼吸时胸痛长期存在,可对症治疗。
若胸膜广泛重度粘连,引起严重的限制性呼吸功能障碍,可能需要药物甚至手术处理。
一般治疗
绝大多数胸膜粘连无任何症状,无需治疗,只需定期复查即可。
患者可加强营养,补充优质蛋白质,高热量食物等。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非甾体抗炎药
不良反应:用药后,部分患者可出现口干、乏力、胃肠道不适等。
禁忌证:对此类药物过敏者禁用,有
消化性溃疡病史者慎用,孕妇慎用。
糖皮质激素
不良反应:长期应用可引起骨质疏松等,影响生长发育。
禁忌证:肾上腺功能不全者禁用。
注意:使用此类药物切不可突然停药或突然减少剂量。
抗结核药物
适应证:结核性胸膜炎。
不良反应:长期应用可引起神经系统损害。
禁忌证: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注意:使用此类药物需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及血常规。
抗菌药物
主要用于
细菌性肺炎导致的胸膜粘连,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化疗药物
物理治疗
呼吸训练:在炎症控制后,应进行呼吸训练,加大胸廓活动度,防止胸膜粘连形成。可进行有阻力的呼吸训练,如吹气球等抗阻呼吸运动和胸腹式呼吸训练。
物理疗法:可用干扰电疗和调制中频电疗,以及红外线、超短波治疗,但心前区禁用。
手术治疗
包括粘连松解手术、胸膜剥脱手术。
粘连松解术一般是在切除肺癌、肺结核等原发病灶时进行。
若胸膜粘连广泛,对较易剥离的脏层及壁层肥厚的纤维板,可行胸膜剥脱手术。
治愈情况
大多数胸膜粘连无明显症状,无需治疗。影响呼吸功能者经对因、对症治疗后可改善症状,缓解疼痛。
如果是肺恶性肿瘤、肺结核等引起的胸膜粘连,预后一般较差,治疗时间长,且会复发。
危害性
轻度的胸膜粘连无症状,一般没有危害。
如果胸膜粘连广泛,可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影响工作和生活。
胸膜粘连粗暴剥离,或恶性肿瘤引起者,可因胸膜腔大出血、肿瘤破裂出血等危及生命。
胸膜粘连是开胸手术最常见的障碍之一,极大地延长了手术时间;如果分离不当,会造成大量的出血及严重的肺漏气,甚至会危及生命;即使分离得很好,术后也会出现大量
胸腔积液和持续漏气,患者带胸管时间延长、住院时间延长。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术后患者建议多吃高蛋白食物,比如肉类、鸡蛋等。
饮食要保持规律,按时进食。
多吃蔬菜水果,保证维生素的摄入。
避免进食过多脂肪类食物,比如:动物内脏等。
忌进食辛辣、生冷的食物。
忌暴饮暴食,忌饮酒。
生活管理
戒烟。
对于无症状或症状较轻的胸膜粘连患者,可以根据自身耐受性进行有氧运动,比如瑜伽、骑自行车、散步等。
作息规律,注意休息。
结核性胸膜粘连患者,具有传染性,患者应单独居住,对患者使用的物品要做到消毒处理,使用的纸巾要焚烧。
感染性疾病引起的胸膜粘连患者,可出现高热等现象,要勤换床单、内衣,适度活动,避免脱水。
心理支持
部分严重的胸膜粘连可引起呼吸困难等,患者无法正常呼吸,非常痛苦,家属可以给予患者关怀和帮助,消除患者消极、焦虑等情绪,同时有助于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病情监测
对于随访观察者,如出现胸痛、呼吸困难、体温升高等异常表现,需要及时就医。
预防
目前临床上认为,胸膜粘连无明确有效的预防措施。
积极治疗肺炎、肺结核、肺恶性肿瘤等原发疾病。
胸部外伤、手术及医疗操作后,要尽早进行呼吸训练,加大胸廓活动度,防止胸膜粘连形成。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