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恶性肿瘤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发生于胃部的恶性肿瘤,包括胃癌、胃淋巴瘤、胃间质瘤、胃肉瘤等
早期症状多不明显,中晚期常表现为上腹痛、食欲减退、消瘦等
手术治疗是首选治疗方案,放化疗为辅
好发于40~60岁,生活饮食习惯不良、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或肿瘤家族史者
定义
正常情况下,胃的大部分位于人体中上腹部偏左,上方通过贲门与食管相接,下方通过幽门与十二指肠相连。
胃恶性肿瘤包括最初发生于胃黏膜细胞或淋巴组织等部位的恶性肿瘤,以及由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到胃部形成的转移瘤,生长迅速、易转移和复发。
根据肿瘤细胞起源不同,可分为胃癌、胃淋巴瘤、胃神经内分泌肿瘤胃肉瘤、胃转移瘤等类型。胃间质瘤被视为有恶性潜能的肿瘤,因此也列入胃恶性肿瘤。
胃癌最为常见,约占胃恶性肿瘤的95%以上;其次为胃淋巴瘤,约占3%左右。
胃恶性肿瘤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或不典型,发现时经常已是中晚期。不同类型的胃恶性肿瘤大多都会有上腹部疼痛或不适、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消瘦等表现,很难从症状上进行区分。
分类
根据病理组织学类型不同,胃恶性肿瘤主要分为6类,胃癌占绝大多数。不同类型的临床表现类似,但治疗和预后有一定差别。
胃癌
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好发于胃窦幽门部及小弯侧。
胃癌中90%~95%是腺癌,极少数是腺鳞癌、鳞癌等。
按组织结构不同,胃腺癌包括管状腺癌、乳头状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等数种。
根据肿瘤的不同形态,早期胃癌可分为隆起型、平坦型及凹陷型3型;进展期胃癌可分为结节型、局限溃疡型、浸润溃疡型及弥漫溃疡型4型。
胃淋巴瘤
原发于胃、起源于黏膜下层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占胃恶性肿瘤的3%~5%,是胃部除胃癌以外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
淋巴瘤可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及非霍奇金淋巴瘤,二者在细胞类型、预后等各方面均有不同。胃淋巴瘤也是如此。
95%以上的原发性胃淋巴瘤为恶性度更高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组织学类型以B淋巴细胞为主。
原发性胃淋巴瘤可分为低度恶性淋巴瘤、中(高)度恶性(大细胞)淋巴瘤、混合性小细胞-大细胞淋巴瘤3类。
胃肉瘤
与起源于胃上皮细胞的胃癌不同,胃肉瘤起源于胃间质细胞。
又可进一步分为胃平滑肌肉瘤、胃恶性脉管瘤、胃脂肪肉瘤、胃纤维肉瘤等多种类型。
胃平滑肌肉瘤在胃肉瘤中最为常见。少数最初形成时就是恶性,多数由良性胃平滑肌瘤恶变所致,多见于胃中上部。
神经内分泌肿瘤
胃神经内分泌肿瘤又称为胃类癌,起源于胃黏膜腺管底部的肠嗜铬细胞。
较罕见,只占胃肿瘤的0.3%,可发生在胃的任何部位。
生长缓慢,临床症状不明显,但也有发生转移的可能。
属于低度恶性的交界性肿瘤,其恶性程度与肿瘤组织学形态、细胞分化程度、肿瘤的大小、侵犯程度、淋巴结受累及转移情况有关。
胃间质瘤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但与胃癌相比发病率较低。
GIST占消化道肿瘤的1%~3%,其中60%~70%发生在胃,称为胃间质瘤,其余发生在小肠、结直肠、食管等部位。
GIST临床表现同时有良性和恶性,应视为具有恶性潜能的肿瘤,肿瘤危险程度与肿瘤部位、大小、细胞有丝分裂指数(核分裂象)、肿瘤侵犯深度和有无转移相关。恶性GIST一般肿瘤更大,细胞核分裂更活跃。
胃转移瘤
也称转移性胃肿瘤,由原发于人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到胃部形成,较为少见。
多来源于乳腺癌和黑色素瘤,也可由其他肿瘤转移而来。
内镜下为单发或多发黏膜下病灶,多位于胃体上部,可突出于胃腔伴坏死出血。
发病情况
胃恶性肿瘤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占有较大比例,多发于40~60岁人群,男性多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
胃癌的发病人数在消化系统肿瘤中位居第二,在全部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三。
胃淋巴瘤较少见,绝大多数发生在50岁以上,60~69岁为高发年龄段,男女比为(1.5~1.8)∶1。近年报道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胃平滑肌肉瘤发病率较低,占胃恶性肿瘤的1%~3%,占胃平滑肌肿瘤的17%~20%。在胃非上皮恶性肿瘤中仅次于淋巴瘤而居第二,平均发病年龄为52岁。
原发于胃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较少见,占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1.0%~3.0%。多数发生在40~60岁。
不同国家的胃肠道间质瘤发病率有一定差异,每百万人口中可有6~20人发病,较少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在我国,胃肠道间质瘤及胃间质瘤的发病率尚无具体数据。
胃转移瘤较为少见。
具体的发病情况,请参见各疾病词条。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