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患者无临床症状,部分可表现为腹痛、腹胀等
目前病因尚不明确,部分因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有关
明确诊断后可行保守治疗、内镜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
预后良好,通过治疗可达到治愈,但部分会复发
定义
胃息肉是指起源于胃黏膜层,向胃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
分型
根据息肉形态分类
山田Ⅰ型:呈丘状,隆起的起始部较平滑而无明确的界限。
山田Ⅱ型:呈半球状,隆起的起始部有明确的界限。
山田Ⅲ型:有亚蒂,隆起的起始部略小,形成亚蒂。
山田Ⅳ型:有蒂,隆起的起始部有明显的蒂部。
根据组织学分类
腺瘤性息肉:恶变风险较高,组织学分为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3种类型。
胃底腺息肉:由胃腺组织组成。
炎性息肉:是黏膜受炎症刺激时出现的良性隆起状病变,病理学上多为肉芽组织,缺乏腺体细胞,可伴炎症细胞浸润,无癌变风险。
增生性
息肉:是黏膜慢性炎症刺激,引起黏膜增生而出现的良性隆起状病变。组织学上主要由幽门腺和腺窝上皮增生而造成。
致病原因
胃多发息肉病因较复杂,目前尚未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
患有消化道溃疡、
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因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PPI)抑制胃酸分泌,导致体内
胃泌素浓度增加,容易引起胃多发
息肉。
胃底腺息肉与长期使用PPI的关系更为紧密,发病率随着PPI给药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幽门螺杆菌感染
感染
幽门螺杆菌会引起
胃黏膜损伤,产生炎症刺激等反应,黏膜不断修复,部分因过度增生导致胃多发息肉,多为增生性息肉。
胆汁反流
胆汁反流至胃,其包含的消化酶如胆汁酸、
胰酶持续刺激胃黏膜产生炎症反应并增生,导致胃多发息肉。
遗传
胃多发息肉常有家族遗传史,若直系亲属患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史,其子女患病几率会增加。
胃多发息肉还与基因突变有关,如胃底腺息肉是由β-连环蛋白基因的内在突变导致。
其他因素
摄入辛辣刺激食物、吸烟饮酒、性激素变化、年龄等也会导致胃多发息肉。
主要症状
胃多发
息肉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大多数人没有任何症状,在完善
胃镜检查时偶然发现。
少数患者会出现腹部不适、腹胀、恶心、烧心、上腹痛、呕吐、贫血等症状。
并发症
消化道出血
若摄入坚硬食物或胃酸刺激息肉,可能导致糜烂、溃疡,引起
消化道出血如黑便,严重者甚至呕血。
幽门梗阻
胃多发息肉体积较大时,会堵塞幽门,食物无法通过,产生
幽门梗阻的症状,如恶心、呕吐等。
胃癌
胃息肉一般多为良性,无症状者不需治疗,增生息肉为非
肿瘤型息肉,一般不会发生恶性病变,
腺瘤性息肉癌变的几率较高,早期多无明显症状,中后期逐渐出现食欲减退、腹痛、乏力、体重下降等表现。
就医科室
消化内科
胃镜检查发现胃多发
息肉或出现消化不良、腹痛等症状,建议及时就诊。
急诊科
若患者出现
消化道出血症状如黑便、呕血等,甚至出现休克、意识丧失等紧急情况,建议立即前往急诊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携带既往病历或检查报告。
尽量记录出现过的症状、时间和之前诊治的资料信息,便于医生为您诊治。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有无腹痛、腹胀等不适,开始与持续时间?
腹痛位置、腹痛性质与程度?
腹痛发作频率?
是否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嗳气、
反酸、体重下降等症状?
病史清单
近期是否服用什么药物?
近期是否经常进食辛辣刺激食物?
是否进行过胃镜检查?
是否有慢性胃炎病史?
是否有家族遗传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胃镜检查、病理报告单
尿素呼气试验
用药清单
近1年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诊断依据
病史
长期口服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等抑酸药史。
临床表现
胃多发
息肉无特异性临床症状,早期多无临床表现,若息肉过多过大,可能出现腹痛、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反酸等。
腹部查体多无特殊发现,部分可有上腹部轻压痛;
消化道出血严重者面色苍白、唇色发绀,伴皮肤花斑。
实验室检查
便常规+便潜血试验:查看粪便外观有无异常,是否存在消化道出血。
幽门螺杆菌检测
可通过碳13或者碳14呼气试验、快速尿素酶试验等方法明确是否感染
幽门螺杆菌。
胃镜及组织病理学检查
胃镜下观察发现圆形或半圆形隆起性病变,表面光滑,带蒂或无蒂,多个散在分布,大小不等。
通常会行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指导下一步诊疗。
电子染色内镜(NBI、FICE)结合
放大内镜检查,可以鉴别胃黏膜病变的性质。
胃镜检查前6小时禁食水,需摘除活动性假牙以免误吞,检查后2小时可摄入温凉流食。
上消化道钡剂造影
目前临床多使用气钡双重造影,可以检查出相对较小的息肉。多表现为边缘光滑的类圆形充盈缺损。
因无法直观发现所有息肉,且无法行活检,通常用于胃镜检查禁忌者。
鉴别诊断
慢性胃炎
相似点:一般无典型临床症状,可表现为腹痛、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反酸等。
不同点:慢性胃炎还可由自身免疫等原因导致,胃镜观察下可见非萎缩性胃炎黏膜充血水肿,萎缩性胃炎黏膜色泽变淡,皱襞变细,可透见血管。
胃癌
相似点:可能均无典型临床症状。
不同点:胃癌晚期症状明显,腹痛加重,体重下降等,胃镜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可以发现癌细胞。
治疗目的:达到治愈目的。
治疗原则:根据
息肉数量、分布及病理结果采取相应的治疗方式。
一般治疗
适量运动,充足睡眠,规律饮食。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
目前临床多使用四联疗法进行根治,即两种抗生素、一种质子泵抑制剂联合一种铋剂,疗程一般为10~14天。
质子泵抑制剂:抑制胃酸分泌,提高抗生素杀菌效果,常用的有奥美拉唑、雷贝拉唑、泮托拉唑等。
铋剂:保护胃黏膜,也有一定杀菌作用,常使用
胶体果胶铋、
枸橼酸铋钾等。需注意服用铋剂会使大便发黑,为正常现象。
内镜治疗
体积较小的息肉可采取高频电凝电切、热活检钳钳除、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等切除。较大的息肉可采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后可能需要禁食6-24小时,警惕出现术后迟发性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热活检钳钳除术
适应证:一般适用于1~5mm的小息肉。
方法:通过胃镜插入一个带电的热活检钳,将钳子的两个嘴张开后,夹住息肉,通电后,利用电能产生的热量将息肉切下来。
冷圈套切除术
适应证:一般适用于直径≤10mm的息肉。
方法:使用圈套器收紧直接切除息肉。
高频电凝电切术
适应证:应用比较广泛,适用于各种大小的有蒂息肉和直径小于2cm的无蒂息肉以及数目较少、散在的多发性息肉。
方法:通过胃镜插入一个带电的圈套器或热活检钳,通电后,利用电能产生的热量将息肉切下来。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
适应证:适用于无蒂、扁平息肉。
方法:使用注射针往黏膜下层注射液体(
亚甲蓝等),将息肉抬起,然后用圈套器将息肉完整圈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方法:在病变下方的黏膜下层注射亚甲蓝,将病变抬高,然后用IT刀或flex刀在病变的周围和底部逐渐切割,最后将病变完整切除。
氩离子凝固术(APC)
适应证:适用于小息肉或扁平息肉的患者。
方法:将氩气离子化,把高频能量传送到息肉表层,氩等离子体无接触情况下即可对靶组织产生凝固效应, 从而起到止血和切除息肉的治疗作用。
外科手术治疗
息肉数量过多、活检病理明确浸润性癌变、消化道大出血者可采取外科手术治疗。
根据息肉部位与性质采取胃部分切除术、胃大部切除术等。
若术前服用抗凝药物,需停药至少1周。
手术切除后需定期复查,以免复发。
治愈情况
炎性息肉在炎性刺激消退后,息肉能够自行消失。
增生性
息肉如果症状不是很明显,无需治疗,定期复查胃镜即可。
腺瘤性息肉容易出现癌变,如果长期不治疗会发展成胃癌。但通过早发现、早治疗,多数可达到治愈的效果,预后良好。
若发现不及时或未积极治疗,有转为胃癌的可能,预后差。
内镜治疗、外科手术治疗胃多发息肉安全有效,但部分会复发,术后需在医生建议下定期监测。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多吃蔬菜水果,如胡萝卜、芹菜、西兰花、香蕉等,摄取足够的膳食纤维和维生素。
建议日常生活中可以粗细粮搭配,可以适当吃一些红薯、玉米、土豆等,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多补充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肉、鸡蛋及牛奶等,增强营养。
吃饭的时候不宜过快,应细嚼慢咽,减少食物造成的损伤和刺激。
规律饮食,避免生、冷、烫、辛辣刺激性食物。
戒酒,减少酒精对胃黏膜刺激。
生活管理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熬夜。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生气、焦虑等不良情绪。
随诊复查
通常根据结胃镜病理检查结果、切除完整性、健康状况、
息肉家族史和既往病史等来决定复查时间。
腺瘤性息肉治疗后,通常半年至1年复查结肠胃镜。若无新的腺瘤性息肉发生,以后胃镜复查的时间可延长为2年一次。
预防
饭前洗手,不与其他人混用餐具,餐具定期消毒。
及时根治
幽门螺杆菌、治疗胆汁反流,去除刺激胃黏膜因素。
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服用药物,避免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
规律饮食,减少摄入辛辣刺激食物,避免暴饮暴食。
有家族遗传史者,应定期行胃镜检查。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