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
可表现为上腹不适、腹痛、呕血、黑便、腹部包块等
与特征性的基因改变密切相关
根据病情选择手术治疗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
定义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起源于胃肠道未定向分化的间质细胞的肿瘤
胃肠道间质瘤40%~50%发生于胃,20%~30%发生于小肠,10%发生于结肠和直肠,也可发生于食管、网膜、肠系膜等部位。
流行病学
胃肠道间质瘤占消化道肿瘤的1%~3%,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
50岁以上为好发年龄,也有认为40~69岁是好发年龄,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中国上海和山西发布的年发病率分别为21.1/100万与4.3/100万。
美国每年约有5000例新发病例,年发病率约为6. 8/100万。
2020年中国最新报道GIST城市发病率为4.0/100万
分型
根据基因改变分类
c-kit基因突变型:占80%~85%。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A)基因突变型:占5%~10%。
野生型:不存在c-kit基因突变和PDGFRA基因突变,约占10%。
根据组织学表现分类
梭形细胞为主型:最常见。
上皮样细胞为主型:较少见。
混合细胞型: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混合。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