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中毒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概述 病因 症状与诊断 治疗 护理
概述
铜中毒引起的溶血性贫血是由铜中毒引起的红细胞破坏加快超过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而发生的贫血。临床上所见到的急性铜中毒并伴有溶血主要见于以下几种情况,如硫酸铜治疗失误,摄入过量的硫酸铜、意外、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等。主要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酱油色尿等溶血症状及贫血表现。
是否医保
就诊科室
血液科
临床症状
贫血、皮肤巩膜黄染、酱油色尿、嗜睡、发热、抽搐等。
危害
严重时可出现黄疸、肝肾功能不全、肝肾功能衰竭。
并发症
黄疸、肝肾功能不全、肝肾功能衰竭等。
检查
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血清胆红素、血清结合珠蛋白、尿常规、血清铜铜蓝蛋白、尿铜、肝功能、肾功能等。
诊断
据临床表现,结合血常规、血清铜、尿铜、尿常规等检查结果可诊断。
治疗原则
解毒、对症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病、终止溶血发作。
治愈性
轻者可治愈,重者经积极治疗可改善症状。
饮食建议
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