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毒多是在体内水调节功能障碍的基础上,补充过量水导致的病理生理改变
症状有水肿、头痛、恶心、呕吐、精神异常、抽搐、意识障碍等
病因为肾功能障碍、心功能障碍、内分泌功能异常、药物等基础上水摄入过多
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等,必要时进行血液超滤治疗
水中毒是什么?
定义
水中毒多是在体内水调节功能障碍的基础上,补充过量的水分导致的一种病理生理改变。
分型
按照病程分型
急性水中毒:起病急,短时间内可产生明显症状。
慢性水中毒:与慢性疾病有关,症状可逐渐出现。
按照严重程度分型
轻症水中毒:症状较轻。
重症水中毒:症状较重,可出现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可危及生命。
发病情况
水中毒临床少见。多数发生于患有肾衰竭、心功能障碍、内分泌系统疾病的人群,使用
抗利尿激素的人群等。
水中毒有什么危害?
急性水中毒发病急,可由于脑细胞肿胀和
颅内压增高,出现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并出现重要脏器水肿、
脑疝,有可能危机生命。如果血钠水平在48小时内迅速降至108mmo/L以下,还可致神经系统永久性损伤。
慢性水中毒可无明显症状,可有疲倦、表情淡漠、恶心呕吐、嗜睡、皮肤苍白等表现,但可对脑、肝、肾等造成长期慢性损害。
喝多少水会发生水中毒?
人体的水摄入和排排处于动态平衡,一般不会因多喝水出现水中毒。但存在心、肾功能差时,排泄水分的能力差,在短时间内喝水超过3000ml,可能出现水中毒。
例如,存在少尿或无尿时,短时间内大量喝水以后,出现头痛、躁动、恶心呕吐、走路不稳、嗜睡甚至昏迷,就有可能是发生了水中毒。此时应尽快到急诊科就诊。
怎么判断发生了水中毒?
健康人一般不会发生水中毒。如果短期内喝大量的水(超过3000ml),却很少排尿和出汗,突然出现了一些症状,如头痛、精神错乱、定向力失常、嗜睡、躁动,甚至昏迷,要警惕发生了急性水中毒。
发生慢性水中毒症状一般不明显,可能有软弱无力、恶心呕吐、嗜睡等,同时有体重增加、皮肤苍白而湿润等。
上述情况建议尽忆到急诊科就医。
致病原因
水代谢功能障碍
是本病的主要原因,具体原因如下。
生理因素
疾病因素
心血管系统疾病:各种心脏疾病引起的心功能障碍。
治疗因素
水摄入过多
多是建立在水代谢功能障碍的基础上,极少因单纯水摄入过多导致水中毒。常见的原因如下。
生理因素
持续饮用大量的水、饮料、汤等。
疾病因素
因精神性因素导致过多饮水。
治疗因素
大量输液、用不含盐的液体灌肠等。
发病机制
人体的细胞、血液、组织液等含有大量的水。水是维持人体细胞正常功能重要成分之一。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水通过饮食摄入,通过排尿、呼吸、出汗等方式排出。体内水分不断更新,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肾衰竭等因素导致人体内的水不能排出体外,如此时摄入过量的水,人体的水分过多,引起高血容量综合征,导致细胞功能异常,从而出现相应的症状。
急性水中毒症状
精神神经症状
头痛。
精神异常。
定向力障碍:不能辨别所在的位置和所处的时间或日期。
抽搐(癫痫样发作):可出现全身肌肉抽搐,同时伴有意识丧失。
嗜睡、躁动交替出现:嗜睡表现为处于睡眠状态但不易叫醒,躁动表现为难以控制的活动或情绪异常。
昏迷:表现为意识丧失。
颅内压增高症状
头痛。
呕吐,可表现为喷射性呕吐。
血压升高。
呼吸、心率减慢等。
循环功能障碍症状
呼吸困难:可表现为
端坐呼吸,即平躺时出现呼吸困难或呼吸困难加重,坐直后好转。
水肿:可出现在下肢或全身。
慢性水中毒症状
血浆渗透压低于260 mOsm/L(血钠125 mmol/L)时的症状
易疲劳。
表情淡漠:对外界事物反应弱或没有反应,无喜怒等表情。
恶心。
食欲减退。
水肿:皮下的组织出现肿胀,按压后可出现凹陷,有些类型可无凹陷。
血浆渗透压降为240~250 mOsm/L(血钠115~120 mmol/L)时的症状
头痛。
嗜睡。
血浆渗透压降至230 mOsm/L(血钠110 mmol/L)时
抽搐。
昏迷。
血钠在48小时内迅速降至108 mmol/L以下时
为严重状态,可出现神经系统永久性损伤,或有生命危险。
并发症
脑疝:可出现头痛、剧烈呕吐、两侧瞳孔不等大等症状,可危及生命。
电解质紊乱:可出现心悸、乏力、反应迟钝、表情淡漠、昏迷等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医学团队审核 · 专业测评分析
1
100357
水中毒风险自测
就医科室
急诊科
如果出现剧烈头痛、剧烈呕吐、抽搐、嗜睡、躁动、昏迷等严重情况,建议立即去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呼叫救护车。
肾内科
如果出现少尿或无尿、水肿等,可前往肾内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未确诊前,避免盲目自行用药。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有没有头痛、恶心,精神异常?
尿量有没有变化,比如尿量减少?
是否发生过抽搐、想睡觉、睡不醒等症状?
这些症状持续多长时间了?
病史清单
有无大量饮水或补液史?
有没有慢性疾病,如肾脏疾病、心脏疾病、肝硬化等?
有无药物或食物过敏史?
有没有长期服用的药物?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血常规、血生化、尿常规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医学团队审核 · 专业测评分析
1
100357
水中毒风险自测
疾病诊断
病史
有心脏疾病或心脏功能不全病史。
有内分泌疾病史。
临床表现
症状
水肿、头痛、恶心、呕吐、精神异常、
共济失调、抽搐、嗜睡、躁动、昏迷等。
体征
可出现呼吸频率降低、心率降低等情况。
可出现水肿,多为下肢水肿,按压后有的可出现凹陷,有的没有凹陷。
肺部听诊可能会听到
湿啰音(类似小水泡爆裂的声音)、呼吸音减弱等情况。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了解血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等。
水中毒可能会出现血细胞计数、血细胞降低的情况,对判断病情严重程度有帮助。
血生化
可明确原因、病情严重程度。
注意事项:门诊检测前须保持空腹,即禁食至少6小时,进水至少4小时;急诊检查不用禁食水。
激素水平检测
检查
甲状腺激素、肾上腺激素等情况,明确病因或排除疾病。
血浆渗透压
可明确病情的严重程度。
尿常规、尿钠检测
尿常规可出现
尿比重下降等情况,如有肾衰竭,可能会出现
尿蛋白等;
尿钠检测可出现钠含量异常的情况。两个检查都可明确病因及病情严重程度。
注意事项:检查时应留取中段尿,即先排出一部分尿液,然后用尿杯接尿,在未完全排完时停止排尿。
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检查
了解腹部器官和腹腔的情况。
可能会出现
腹腔积液;如有
肝病、肾病等疾病,肝、肾结构可能会出现异常。
注意事项
检查前按照医生要求暴露胸部。
检查时会在检查部位皮肤涂抹耦合剂。一般情况下,耦合剂对皮肤没有损伤。
检查时按照医生要求保持固定姿势,避免乱动。
检查后可将耦合剂用纸巾擦除。
胸部X线检查
检查胸部组织和器官、胸腔的情况。
注意事项:检查前去除检查部位的饰品或金属物品,如项链等;脱去带金属材质的衣物。
颅脑CT、颅脑磁共振(MRI)检查
了解脑部结构是否存在异常。
注意事项
颅脑CT检查前去除检查部位的饰品或金属物品,如项链、耳环或耳钉。
颅脑MRI检查前应去除含有金属材质的物品,以及电子产品、磁卡等;如体内装有钢板、植入式起搏器等医疗器械,应提前告知医生。
心电图
注意事项
检查前避免剧烈运动、情绪激动,去除身上的电子产品等。
检查时暴露前胸、双侧手腕和脚腕的皮肤,按照医生要求摆好体位,保持均匀呼吸,避免活动。
鉴别诊断
缺钠性低钠血症
相同点:头痛、精神异常、抽搐、嗜睡等,检查可发现血液中钠离子浓度降低。
不同点:缺钠性低钠血症是因钠摄入过少和/或排出过多引起,可通过尿钠检测等鉴别。
其他疾病引起的心力衰竭
相同点:水肿、心悸等。
不同点:
心力衰竭可出现活动后呼吸困难等表现,多无大量饮水的经历。可通过超声心动图、血生化、
血渗透压等检查鉴别。
其他疾病引起的肾衰竭
相同点:水肿等。
不同点:肾衰竭还可出现血尿、腰痛等症状,多无大量饮水的经历,可通过血生化、血浆渗透压等检查鉴别。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相同点:呼吸困难、躁动、嗜睡、昏迷等。
不同点: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与急性呼吸道感染等有关,无大量饮水的经历。可通过动脉血气分析、血生化、血浆渗透压等疾病鉴别。
治疗目的:限制进水量,去除病因,保护心、脑等重要器官功能。
一般治疗
限制进水量
控制饮水、进食,必要时禁止饮水。
控制输液的量。
记录出入量
记录饮食、输液等进水量。
记录尿量、大便量、出汗量等出水量。
每天24小时须持续记录。
监护
监测血压、心率、呼吸等指标,随时了解病情变化。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利尿
通过增加尿量以减少体内过多的水分,可用于治疗水中毒。
用药期间可使用便盆或导尿管进行排尿,避免因频繁去厕所造成摔倒。
减轻心脏负担
通过降低血压、扩张冠状动脉等方式减轻心脏负担。
改善渗透压
维持血浆正常的渗透压,多用于重症水中毒引起低渗血症时。
脱水
增加血浆的胶体渗透压,促进组织内的水分进入血液。多用于预防或治疗
脑水肿。
常用的药物有甘露醇等。
常配合利尿药物促进水分排出。
其他药物
如病因明确,还需使用具有针对性的药物,去除病因。
血液超滤治疗
多用于治疗重症水中毒,或因肾衰竭引起的水中毒。
治愈情况
大部分水中毒通过及时治疗可以缓解或痊愈。
有些因
心力衰竭、肾衰竭引起的水中毒可通过治疗缓解,但存在体内长期水分过多的情况。
危害性
如治疗不及时可出现可引起
肺水肿、
电解质紊乱、
脑疝等并发症,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保证营养充足、均衡。
选择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丰富的食物,如肉类、豆类、新鲜水果或蔬菜、坚果等。
控制水分的摄入,尽量减少饮用水、汤、茶水等饮料的量;减少或避免食用含水量较多的食物,如西瓜等。或按照医生要求控制水分摄入的量。
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或饮料。如生葱、生姜、生蒜、辣椒、芥末、咖啡、浓茶、酒等。
生活管理
戒烟,远离“二手烟”(避免被动吸烟)。
保证睡眠充足,避免熬夜。
适量运动,或按照医生指导选择运动项目。运动过程中如感到不适,应立即停下来休息。
因使用利尿剂会出现频繁排尿的情况。如有尿意应及时前往厕所或使用便盆,避免憋尿,或因活动过快导致摔倒。如有需要,可使用导尿管、尿垫。
保证内裤、床单、褥子干燥、清洁,如因排尿不当导致浸湿,应及时更换。
情绪管理
避免紧张、焦虑、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
预防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肾衰竭、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等,同时按照医生要求控制进水量,定期复查。
按照医生指导合理使用药物。
身体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诊。
定期体检,如检查发现异常应及时就诊。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