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感染鼠疫杆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我国法定甲类传染病之一
不同类型表现不同,可有发热、淋巴结肿痛、咳血痰、休克、严重出血等
鼠疫耶尔森菌感染引起,通过鼠蚤叮咬、接触和呼吸道飞沫等途径传播
迅速隔离,就地治疗,包括足量抗生素治疗、对症治疗等
定义
鼠疫是鼠疫耶尔森菌(鼠疫杆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强制管理,并将其列为法定甲类传染病之一。
自然疫源性是指病原体不需要人类参与也可以在动物间传播,人与带病的动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可以感染。
主要流行于鼠类及其他啮齿动物,以带菌的鼠蚤为传播媒介。
鼠疫感染,临床上有两种主要形式:经人的皮肤侵入导致腺鼠疫,经呼吸道侵入导致肺鼠疫,两者均可发展为败血症
肺鼠疫传染性强,死亡率高,是危害人类最严重的烈性感染病之一,属国际检疫传染病。
分型
主要类型
腺鼠疫:该型最常见。
肺鼠疫:死亡率高,既可以是原发性,亦可以继发于腺鼠疫。
败血症型鼠疫
也称暴发型鼠疫,是最凶险的一种类型,死亡率高。
原发败血症型发展迅速,较少见。
继发败血症型病可继发于肺鼠疫或腺鼠疫。
轻型鼠疫:多见于流行初、末期或预防接种者。
其他类型
皮肤鼠疫,脑炎型、肠炎型鼠疫等,均少见。
发病情况
流行季节
与鼠类活动和鼠蚤繁殖情况有关,故本病流行于夏秋季。
人间鼠疫多在6~9月,肺鼠疫多在10月以后流行。
流行地区
鼠疫可由疫区通过交通工具向外传播,形成外源性鼠疫,引起流行甚至大流行。
全球鼠疫分布在亚洲、美洲和非洲的53个国家,以非洲、亚洲、美洲发病最多,目前流行最广的3个国家是刚果民主共和国、马达加斯加和秘鲁。
亚洲主要在越南、尼泊尔、缅甸、印度、俄罗斯和蒙古国有流行或散发病例发生。
我国鼠疫疫源地分布广,面积大,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开展了大规模鼠疫自然疫源地的根除及防治工作,控制人间鼠疫疫情卓有成效。
近年来,我国鼠疫主要发生在青藏高原、内蒙古和云南等地,发病最多是云南西部黄胸鼠疫源地和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疫源地。
疫情情况
20世纪70~80年代,鼠疫呈散发,全世界每年报告鼠疫病例约1000例左右。
20世纪90年以来,鼠疫疫情有上升趋势。
1989年至2003年,全球25个国家报告鼠疫病例38310例,其中2845例死亡。
2010~2015年全球共报告3248例鼠疫,其中584例死亡。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