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咬热
概述 病因 症状 检查 诊断 治疗
鼠咬热是一种由家鼠或其他啮齿动物咬伤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实为两种病原体各异、临床表现不尽相同的疾病。病原体分别是小螺菌及念珠状链杆菌,临床上也按病原体分类将鼠咬热分成两型。①小螺菌型:本型分布于世界各地,以亚洲为多。中国有散在病例报道,多在长江以南。鼠类是传染源,咬过病鼠的猫、猪及其他食肉动物也具有感染性。人被这些动物咬伤后得病,人群对本型普遍易感,以居住地卫生情况差的婴幼儿及实验室工作人员感染机会为多。经抗生素治疗,预后较好。未经治疗者死亡率达10%。②念珠状链杆菌型:传染源是野生或实验室饲养的鼠类等啮齿动物。人被病鼠咬伤或食入被病原菌污染的食物而发病。中国至今无此型鼠咬热的报道。两型在感染方式、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各方面均有差异。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