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上性心动过速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一组起源于希氏束以上部位的心动过速
表现为心悸、血压下降、头晕、黑曚、晕厥、抽搐等症状
主要因冲动频率异常、冲动传导异常所致
治疗主要包括刺激迷走神经、药物治疗、电复律、导管消融术等
定义
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一组起源于房室交界及以上传导系统的心动过速。
广义上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包含窦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等类型。
狭义上的室上性心动过速特指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临床上多使用其狭义定义,故本文主要阐述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大部分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规则,时限缩短,QRS波形态正常。
分类
根据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生的电生理机制分类。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
包括典型性AVNRT(即慢-快型)及不典型性 AVNRT(慢-慢型、快-慢型及其他类型)。
是最常见的室上性心动过速。
系房室结和结周组织功能紊乱,形成折返环所致。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
包括顺向型AVRT及逆向型AVRT。
顺向型更常见,约占AVRT中的90%
因异常的房室旁路传导所致。
发病情况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病率约为每年千分之0.36。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可见于多个年龄段,好发于女性和老年人。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2/3左右,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且常无器质性心脏病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