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狭窄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各种原因引起的食管管腔狭窄性疾病
患者多表现为吞咽困难,部分可伴有烧心、胸骨后疼痛、背部疼痛等症状
病因不明确,可由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如肿瘤、食管炎、理化因素等原因引起
症状较轻者可行药物治疗、食管扩张术治疗,严重者需手术治疗
定义
食管狭窄是各种原因引起的食管管腔一处或多处狭窄的一类上消化道疾病。
包括先天性的和后天性的原因。
大多数食管狭窄为恶性,良性食管狭窄少见。
内镜下评估标准为狭窄部的直径<1 cm,或常规型号镜身(直径约1 cm)不能通过,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
分型和分级
按照良恶性分类
良性食管狭窄:较少见。
恶性食管狭窄:较多见,其中食管癌为最主要的致病原因。
按照狭窄病因分类
先天性狭窄:患者先天性结构异常,多由于胚胎时期消化系统发育异常所致。
恶性肿瘤性狭窄:食管癌引起的狭窄最为常见。食管恶性病变外部压迫食管或在食管腔内形成占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食管术后吻合口狭窄:多为食管癌术后、贲门癌术后引起的狭窄。
反流性食管狭窄:因胃食管反流引起。
化学腐蚀性食管狭窄:多因误服强酸强碱等强腐蚀性溶液而导致的食管结构性改变。
放疗性食管狭窄:肿瘤放射治疗中,损伤食管。
免疫性食管狭窄
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在内镜下主要表现为黏膜粗大、线状槽沟、白色渗出物、隆起或结节、食管狭窄等。
念珠菌食管炎:在内镜下最典型的表现是白色渗出物附着于黏膜表面,类似于奶酪,散在分布或大片融合,也可出现红斑、糜烂、溃疡或息肉样增生,罕见食管狭窄形成。
按照狭窄长度分
短节段狭窄(≤2cm):多见于吻合口狭窄。
长节段狭窄(>2cm):多见于化学物质腐蚀性狭窄。
按照狭窄部位分类
食管下段:最为多见,多见于胃食管反流性狭窄。
食管中段:次常见,多见于食管中下段癌术后吻合口狭窄和放疗性狭窄。
食管上段:不常见,多见于食管中上段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和腐蚀性狭窄。
按照与主动脉关系分类
主动脉弓上狭窄:少见。
主动脉弓下狭窄:多见。
按照狭窄复杂程度分类
简单食管狭窄:局段长度<2cm,常位于食管下段,一般在进行3~5次内镜下扩张治疗后,狭窄能消失。
复杂食管狭窄:成角、不规则的狭窄,狭窄段长度≥2cm,一般在进行3~5次内镜下扩张治疗后,仍反复出现食管狭窄。
难治性食管狭窄:每2周进行1次内镜下扩张治疗,连续进行5次,标准内镜仍不能通过狭窄部位或再次诊断食管狭窄。
复发性食管狭窄:经内镜下扩张治疗后,标准内镜已能通过食管狭窄部位,4周内再次诊断食管狭窄。
发病情况
食管狭窄发生率为每年每10万人出现1.1例,随年龄增长明显增加。大多数食管狭窄是恶性的,良性食管狭窄少见。
各种原因引起食管狭窄的概率不同。有关文献研究报道,食管术后狭窄占38%,化学物质腐蚀性狭窄占25%,放射治疗后狭窄占15%。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