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癌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原发于十二指肠各节段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低
缺乏特异性,可有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黄疸、呕血及黑便等症状
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致癌物质、十二指肠息肉、胆汁及胰液分泌紊乱等相关
采用以手术治疗为主,放化疗为辅的综合治疗策略
定义
原发性十二指肠癌是指除胰头及胆总管下端外的十二指肠各节段发生的恶性肿瘤。
十二指肠整段大部分呈"C型",可分为球部、降部、水平部及升部,其中降部的乳头区最易发生癌病,腺癌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
分类和分型
按病理类型分类
腺癌,是最常见的十二指肠癌病理类型。
其他包括间质瘤、平滑肌肉瘤脂肪肉瘤类癌淋巴瘤、恶性神经内分泌肿瘤等。
按大体形态分型
息肉型
最多见。
表现为凸起向肠腔的赘生物,严重者可导致十二指肠梗阻。
溃疡型
与周围正常组织相比,呈下凹状,表面粗糙,边缘不整齐,可伴有溃疡或出血。
严重者会导致十二指肠穿孔
环状溃疡性型
肿瘤导致肠腔变窄,严重者可导致十二指肠梗阻。
弥漫浸润型
肿瘤向肠壁下层组织浸润生长。
按发病部位分类
可分为十二指肠乳头及非乳头区域。
发病情况
发病率低,约占整个消化道恶性肿瘤的0.3%。
小肠癌的60%~70%,是最常见的小肠恶性肿瘤。
多发生于60~80岁的老年人,平均年龄为58岁。
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性发病率约为女性的2.48倍。
转移途径
十二指肠癌患者主要转移途径包括直接浸润、淋巴转移和血行转移。
肿瘤转移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命质量。
直接浸润
肿物可向肠壁深层、沿肠壁环状以及沿肠壁纵轴3个方向浸润扩散,晚期可累及周围组织和器官。
十二指肠壁可分为黏膜层、黏膜肌层、黏膜下层、肌层、浆膜层。
淋巴转移
是十二指肠癌常见的转移途径,与浸润程度有关。当肿瘤穿透黏膜下层深部时就会发生淋巴结转移。
当正常的淋巴流向受阻时,可发生跨越式转移或逆行转移。
血行转移
是十二指肠发生远处转移的主要途径
最常见的是肝转移,也可转移至胰腺、肺、骨、肾上腺、脑等器官。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