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性高血压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定义
肾脏是调节血压的重要器官,肾脏实质性病变和肾动脉病变引起的高血压称为肾性高血压。
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测量血压3次,18岁以上的成年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
高血压加剧肾脏病变引起肾功能减退,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导致肾脏病患者的高致残率和死亡率。
分类
肾实质性病变。
发生于肾脏实质组织上的病变导致的高血压,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
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结核、肾结石、慢性肾盂肾炎、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肾肿瘤、先天性肾病(如马蹄肾、多囊肾、肾发育不全)等。
继发性
糖尿病肾病放射性肾炎、各种结缔组织病、肾实质创伤、肾淀粉样变、泌尿系管道阻塞等。
肾血管性病变
多见于肾动脉和肾静脉病变,包括狭窄、阻塞、管壁硬化等。
常见原因有动脉粥样硬化、先天性畸形、血栓、炎症、肾蒂扭转等。
发病情况
肾性高血压是最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占成人高血压的5%,占儿童高血压的60%以上,在慢性肾脏病患者中患病率高达58%~86.2%。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