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管酸中毒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是由于各种病因导致肾脏酸化功能障碍而产生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以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电解质紊乱、骨病、多饮多尿为主要症状
原发性病因不明,常与遗传有关;继发性多由肾脏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所致
原发性以药物等对症治疗为主;继发性以积极治疗原发病为主
定义
肾小管酸中毒(RTA)是由于各种病因导致肾脏酸化功能障碍引起的以阴离子间隙(AG)正常的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
其临床特征为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水、电解质紊乱,可有低钾血症高钾血症低钠血症低钙血症及多尿、多饮、肾性佝偻病或骨软化症、肾结石等。
分类
根据病因分类
原发性肾小管性酸中毒
儿童肾小管性酸中毒以原发型为主。
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继发性肾小管性酸中毒
其病因复杂,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与肾钙化有关的疾病、药物或中毒性肾病、遗传性系统性疾病、其他如慢性肾盂肾炎梗阻性肾病等。
在所有引起继发性肾小管性酸中毒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中,以干燥综合征最为常见。
根据临床分型
Ⅰ型(远端型)
由远端小管泌氢障碍引起。以慢性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和低血钾为主要特点,尿pH通常>5.5。
有研究显示,该类型是最多见的继发性分型[4]
Ⅱ型(近端型)
以高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要特征,由近端小管HCO3-重吸收障碍引起,尿pH值可以维持正常。
长期Ⅱ型肾小管性酸中毒可能会引起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骨密度降低等表现。
部分患者常合并近端小管对其他物质(如磷酸盐、葡萄糖、尿酸和氨基酸)的重吸收功能障碍。这类患者可出现低磷血症肾性糖尿(出现糖尿但血糖水平正常)、低尿酸血症和/或氨基酸尿。广泛性近端小管功能障碍被称为Fanconi综合征。
Ⅲ型(混合型)
同时合并存在I型和Ⅱ型肾小管性酸中毒,存在上述两种疾病特点。
Ⅳ型(高钾型)
主要表现为高氯性酸中毒、血钾增高。
尿pH常能在5.5以下,但尿总的酸排泄量较正常人明显减少。
通常发生于糖尿病或间质性肾炎患者。
发病情况
成人以继发型肾小管酸中毒多见,儿童以原发型肾小管酸中毒多见。
女性发病率多于男性[4]
继发性肾小管性酸中毒以干燥综合征为最主要的继发性病因[4]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