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是因缺铁引发的贫血
症状包括乏力、易倦、头晕、气短、心悸、肤色苍白、毛发干枯等
通过饮食调整、补充铁剂、治疗原发病来纠正贫血
单纯营养不足者,易恢复正常。继发于其他疾病者,取决于原发病能否得到根治
缺铁性贫血是什么?
定义
缺铁性贫血是由各种原因导致机体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或消耗过多,引起红细胞或
血红蛋白生成不足、造血功能低下的病症。
发病情况
缺铁性贫血是我国普遍存在的营养缺乏性疾病,孕妇和儿童发病率较高。
我国城市儿童铁缺乏症及缺铁性贫血发病率低于农村儿童。
西北和西南地区0~3岁婴幼儿缺铁性贫血发病率较高,可能的原因有营养匮乏和
肠道寄生虫病等。
妊娠期贫血以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约占68%;营养吸收不良是孕期贫血的高危因素。
缺铁性贫血的治疗偏方是什么?
缺铁性贫血没有治疗偏方,需要在医师指导下积极接受治疗,治疗原则包括针对病因治疗和铁剂治疗等。
针对病因治疗:明确导致贫血的原因,包括慢性
出血性疾病或饮食摄入不足等诱因,如慢性
消化道出血等需要及时止血治疗;饮食摄入不足需要改变饮食结构,多摄入富铁食物。
铁剂治疗:口服铁剂包括
琥珀酸亚铁、
葡萄糖酸亚铁等,静脉铁剂包括
蔗糖铁等。
建议患者不要迷信偏方,需要在医师指导下规范治疗。
孕妇缺铁性贫血怎么补?
当孕妇患缺铁性贫血时,可通过药物和食物两方面补铁。
药物补铁:包括口服药物如琥珀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等,静脉药物包括蔗糖铁等。补铁同时可口服维生素C辅助铁剂吸收。
食物补铁:可多食用猪肝、猪血、瘦肉等富含铁质的食物。
铁缺乏和轻、中度贫血者以口服铁剂治疗为主,并改善饮食,进食富含铁的食物。重度贫血者口服铁剂或注射铁剂治疗,还可以少量多次输注浓缩红细胞。
营养性贫血和缺铁性贫血的区别是什么?
缺铁性贫血是营养性贫血中的一种。
营养性贫血主要是造血原料缺乏所引起的贫血性疾病,主要包括因铁元素缺乏导致的缺铁性贫血和维生素B12、叶酸缺乏导致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
缺铁性贫血主要是患者体内铁元素缺乏,致使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合成障碍引起的贫血性疾病,表现为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是营养性贫血的一种类型。
致病原因
生理性原因
铁需要量增加
多见于婴幼儿、青少年、妊娠和哺乳期女性。
婴幼儿需铁量较高,若不补充蛋类、肉类等含铁量较高的辅食,易造成缺铁。
青少年生长加速,如果偏食易缺铁。
女性月经量较多,妊娠或哺乳期需铁量增加,若不补充高铁食物,易造成缺铁性贫血。
铁摄入量不足
长期饥饿、节食,或者饮食结构不合理(如长期素食)导致铁摄入不足。
长期饮用咖啡、茶叶等含多酚类的饮料,可抑制铁的吸收。
体内微量元素及维生素不足,间接导致铁摄入减少,如
维生素A、维生素D缺乏,或体内锌、铜、钙水平偏低。
病理性原因
铁吸收减少
胃肠手术、减肥手术后。
慢性失血
经生殖系统失血,多见于育龄期女性,如宫内放置节育环、子宫肌瘤、内分泌紊乱等引发的月经过多。
经泌尿系统失血,如肾脏、输尿管或膀胱的肿瘤、结石及炎症引发的慢性失血。
系统性失血,如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
血管内溶血,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心脏人工瓣膜、
行军性血红蛋白尿等,可致红细胞破坏释放大量铁,并经尿液丢失。
药物
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水杨酸、非甾体抗炎药(如
阿司匹林或布洛芬)等药物引起胃炎或诱发
消化道出血。
质子泵抑制剂及含钙、磷的结合剂等影响铁的吸收。
基因异常
遗传因素在铁缺乏中起到一定作用。如铁难治性遗传性缺铁性贫血,由TMPRSS6基因的纯合或复合杂合突变引起,突变导致了铁调素异常升高,进而减少铁吸收。
其他
发病机制
缺铁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铁是合成
血红蛋白的原料,缺铁时血红素生成不足,进而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导致新生的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不足,细胞质减少,细胞变小。
缺铁对细胞的分裂、增殖影响较小,故红细胞数量减少程度不如血红蛋白明显,从而形成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缺铁对其他系统的影响
缺铁可影响
肌红蛋白的合成,并可使多种含铁酶(如细胞色素C、
单胺氧化酶、核糖核苷酸还原酶、琥珀酸脱氢酶等)的活性减低。
含铁酶与生物氧化、组织呼吸、神经介质分解与合成有关,故铁缺乏时造成细胞功能紊乱,因而产生一些非造血系统的表现,如体力减弱、易疲劳、表情淡漠、注意力难于集中、注意力减退和智力减低等。
缺铁还可引起组织器官的异常,如口腔黏膜异常角化、
舌炎、胃酸分泌减少、脂肪吸收不良和反甲等。
缺铁还可引起细胞免疫功能降低,易患感染性疾病。
轻度缺铁性贫血者可以没有症状,或者感到乏力、疲倦等。随贫血的进展,可出现较为典型的症状或体征,具体如下。
典型症状
贫血表现
乏力、易倦、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心悸、活动后气短、食量减少、面色苍白等。
组织缺铁表现
精神行为异常,如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
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下降,易感染。
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
毛发干枯、脱落。
皮肤干燥、皱缩。
指(趾)甲缺乏光泽、脆薄易裂,重者指(趾)甲扁平,甚至凹下呈勺状(匙状甲)。
其他症状
由疾病引发的缺铁性贫血还可伴随原发病的表现。
泌尿系统肿瘤引发的缺铁性贫血可见血尿或粉红色尿。
早产或营养不良引发的缺铁性贫血,可见体重过低或消瘦。
子宫肌瘤引发的缺铁性贫血还可出现月经量多或阴道不规则出血等。
肠道寄生虫感染导致的腹痛或大便性状改变。
女性月经过多。
肿瘤性疾病的消瘦。
并发症
不良妊娠结局
产程延长,易继发感染和产后出血。
引发早产,增加新生儿死亡率。
发育异常
主要见于婴幼儿期缺铁性贫血。
易导致大脑结构和功能发育受损,尤其是
海马、前额叶皮质和前扣带皮层等。
可表现为情感行为异常、注意力缺陷、学习能力下降等。
其他
长期无法纠正的贫血,易引发心脏功能异常,如出现
心脏扩大、
心力衰竭等,出现呼吸困难、胸闷、下肢水肿等症状。
免疫力减退,易导致反复感染,影响健康。
就医科室
血液科
如果有头晕眼花、乏力、易疲劳、脸色苍白等表现,建议及时去血液病科就诊。
小儿内科
如果是小儿出现上述症状建议去小儿内科就诊。
急诊科
如果出现晕厥、心跳加快、呼吸困难、晕倒等情况,应立即到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不要化妆、涂抹指甲油,以免影响医生对病情的观察和诊断。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出现头晕、乏力、易疲倦多久了?
有没有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
有没有出现一些异常的饮食偏好,比如想吃泥土、头发等不能食用的物质?
是否出现体重减轻?
(女性)是否有月经量大等情况?
病史清单
是否长期食用素食或减肥节食?
是否做过胃切除等手术?
(女性)是否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有无子宫肌瘤等?
(小儿)孩子是否早产?如何喂养,如母乳、奶粉还是混合喂养?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血常规
尿常规
便常规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其他:维生素C、
维生素A、维生素D、蛋白粉及其他保健品
诊断依据
病史
胃切除等手术史。
有月经量过多、长期大量饮用咖啡和茶、挑食等情况。
临床表现
症状
病情较轻时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乏力、肤色苍白等表现。
贫血严重时可出现月经量多、消瘦、精神状态异常等症状。
体格检查
医生会观察就诊者皮肤是否苍白、干燥,神情是否倦怠等。
皮肤是否弹性减退,头发是否干枯毛躁,指甲变平变薄等。
触诊腹部,了解是否有
肝脾肿大、腹部是否平软、下肢有无水肿等。
听诊呼吸音和心律,辨别是否有杂音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男性
血红蛋白(Hb)<120 g/L,女性Hb<110 g/L,孕妇Hb<100 g/L时,可作贫血诊断。
血片中可见红细胞大小不一,体积小者多见,其中心淡染区扩大。
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大多在正常范围,也有部分患者可见血小板计数增高。
铁代谢检查
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15%。
血清铁蛋白是反映机体铁储备的敏感指标,缺铁性贫血时可降低(<14μg/L),但在伴有感染、炎症或
肿瘤等病理状态时可不降低,甚至升高。
血清转铁蛋白受体,是反映红细胞内缺铁的指标,铁缺乏时异常升高。
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可以间接反映铁的缺乏。FEP>0.9μmol/L(全血),锌原卟啉(ZPP)>0.96μmol/L(全血),FEP/Hb>4.5μg/g Hb,均提示血红蛋白合成障碍。
尿常规:可辅助判断是否有泌尿系统失血的情况。
怀疑铁难治性遗传性缺铁性贫血者,需要TMPRSS6基因测序,帮助明确病因。
骨髓穿刺
虽然骨髓穿刺结果为缺铁性贫血诊断的金标准,但因为检查有创,在有明确缺铁病史和其他实验室指标支持时,骨髓检查并非诊断缺铁性贫血所必需。检查项目和诊断标准如下。
骨髓象
可见骨髓增生活跃,以红细胞系增生为主。
幼红细胞体积较小,边缘不整齐,胞浆区变窄,而胞核染色质致密,有血红蛋白形成不良的表现,呈“核老浆幼”现象。
粒系和巨核系细胞通常无显著改变。
骨髓铁染色
反映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的贮存铁,因此可作为诊断缺铁的金标准。
骨髓涂片幼红细胞内铁小粒减少或消失,铁粒幼红细胞少于15%。
影像学检查
怀疑有引起缺铁的原发病时,需要借助以下检查手段。
超声检查
检查子宫内膜、卵巢的情况,寻找引发女性月经过多的原因。
检查膀胱,判断是否有肿块等。
X线检查
胃肠道钡剂X线造影,观察胃肠道内腔和黏膜皱襞、形态和功能等。
其他
消化道内镜:包括上消化道内镜、结直肠内镜和胶囊录像
内镜检查,可寻找
消化道出血部位,明确病因。
分期
缺铁性贫血是机体长期铁不足的最终结果,其发病过程渐进且隐匿,一般根据缺铁的程度可分为三个阶段。
铁负平衡期
此时身体所需铁超过从饮食中吸收的铁,机体内储备的铁不断消耗,但血清铁浓度、转铁蛋白饱和度和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水平均正常。
缺铁性红细胞生成期
机体内储存的铁进一步耗尽,出现血清铁和转铁蛋白饱和度下降,但循环中血红蛋白的量尚未减少。
缺铁性贫血期
铁缺乏已开始影响血红蛋白合成,出现转铁蛋白饱和度下降至10%~15%,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下降。
鉴别诊断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相似点:均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不同点: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多于幼年发病;除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还有溶血、无效红细胞生成的特点;有家族史;查体常见脾大;血涂片可见靶形红细胞;
血红蛋白电泳见异常血红蛋白带,血清铁、铁蛋白和转铁蛋白饱和度不降低。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相似点:均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不同点: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多见于中老年人,骨髓穿刺可见骨髓中存在大量环形铁粒幼细胞,计数>15%时有诊断意义,铁代谢检查见血清铁和铁蛋白水平升高。
混合性营养性贫血
相似点:均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不同点:混合性营养性贫血表现为骨髓细胞巨幼变,骨髓造血旺盛,细胞巨幼变具有显著性和典型性,通常以幼红细胞变化为主,也可以粒系细胞显著生成和巨幼变为主。
治疗原则:缺铁性贫血的治疗需要兼顾根治病因和补足贮存铁两方面。
一般治疗
缺铁性贫血的一般治疗包括摄入富铁食物,针对病因调理,具体如下。
婴幼儿合理喂养,可在医生指导下食用铁强化食物,并且其中的铁以
富马酸亚铁为优选。
青少年、育龄期女性、妊娠女性和哺乳期女性等,应改善饮食,补充含铁食物,如动物血、瘦肉、动物内脏、绿叶蔬菜等。
月经过多引起的缺铁性贫血应调理月经,寻找月经增多的原因,积极治疗有关妇科疾病。
肠道寄生虫感染者应驱虫治疗。
恶性肿瘤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手术和/或
放射治疗、化疗治疗。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口服补充铁剂
易产生胃肠反应(胃灼热感、恶心、上腹不适和腹泻等),建议餐后服用,可提高耐受性。
预防性补铁:生育期女性和儿童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铁剂。
口服液体铁剂时须使用吸管,避免牙染黑。
服铁剂期间,粪便会变成黑色,是铁与肠内硫化氢作用而生成黑色的硫化铁所致。
静脉补充铁剂
适用于口服铁剂治疗失败或耐受不佳、因失血导致铁丢失量超过铁吸收量及铁吸收异常等情况。
不良反应与口服铁剂类似,包括腹痛、腹泻、恶心、头痛等。
注意事项:首次用药前,先给予试验剂量,1小时内无过敏反应再给予足量治疗。
注意事项
药物的相互作用
抑酸药物(质子泵拮抗剂、H2受体拮抗剂)影响三价铁转化为二价铁,应避免长期服用。
四环素、
考来烯胺散等阴离子药可在肠道与铁络合,碳酸氢钠可与亚铁生成难溶的碳酸铁,影响铁剂的吸收。
口服铁剂可加用维生素C。
疗效监测
口服铁剂有效者首先表现为外周血网织红细胞的上升,7~10天左右达到高峰;2周后
血红蛋白浓度明显上升,6~8周后可达到正常水平。
在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铁剂治疗仍需继续4~6个月,待铁蛋白恢复后再停药,以补充体内应有的铁储备。
对疗效不佳者应重新评估病情。
不宜使用铁剂治疗的情况
肝肾功能严重损害、尤其伴有未经治疗的尿道感染者。
输血治疗
红细胞输注适合于急性或贫血症状严重影响到生理机能的缺铁性贫血者。
国内的输血指征是Hb<60 g/L,对于老年和心脏功能差的患者适当放宽至≤80 g/L。
中医治疗
传统中医中药,如
健脾生血片/颗粒,其中元素铁含量20 mg/片(袋),对胃肠道刺激小,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对于营养吸收差、女性因月经过多引发的缺铁性贫血者,可经中医医师辨证论治。
治愈情况
多数缺铁性贫血者,经饮食调整和补充铁剂治疗可使
血红蛋白较快地恢复正常,但其长期预后则取决于是否能根治原发病。
危害性
主要危害为贫血导致的组织供氧不足、脏器受损,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
均衡饮食,避免偏食或挑食。
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定时、定量,细嚼慢咽,必要时可少量多餐。
尽可能减少刺激性过强食物的摄取,如辣椒、芥末、咖啡、浓茶、煎炸的食物。
调整饮食结构,荤素合理搭配
多吃含铁丰富且吸收率较高的食物,如瘦红肉、动物肝脏、动物血、蛋黄、海带、黑木耳等。
可食用铁强化食物,如铁强化酱油和面包,或去医院营养门诊开取医用食品的铁营养组件强化补充。
保证足够的肉、蛋摄取,每日食用瘦肉约100~200克。
避免富含铁的食物与牛奶、浓茶、咖啡同服,减少对铁吸收的影响。
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水果每日食用1~2个拳头的量;蔬菜每日摄取350~400克,以深色蔬菜为主。蔬菜有辣椒、油菜、菠菜、卷心菜、菜花、西兰花、蒜苗、苦瓜等。水果有柑橘、柠檬、柚子、鲜枣、草莓、刺梨、
沙棘、猕猴桃和酸枣等。
应注意深绿色蔬菜焯水后烹饪,可减少草酸,避免其抑制铁吸收。
合理使用铁剂
过量补铁会有很多负面问题,如导致孩子成年后的心血管问题、引发铁过载使肝脏产生损伤等。
同时铁剂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容易导致消化不良、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
服用铁剂期间应密切观察并预防其不良反应。
病情监测
缺铁性贫血早期多无症状,有贫血病史者应定期复查。
一旦出现自觉症状加重,静息状态下呼吸、心率加快,不能平卧、下肢水肿或尿量减少,多提示病情加重、重症贫血或并发
贫血性心脏病,应及时就医。
预防
有慢性胃炎、
消化性溃疡、肠道寄生虫感染、长期腹泻、痔疮出血或月经过多等疾病,应积极治疗,尽早纠正病因。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