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过敏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牛奶过敏是人体对牛奶中部分蛋白质分子发生的异常免疫反应,多见于幼儿
主要表现为呕吐、腹泻、荨麻疹、湿疹、喉水肿、流涕、咳嗽、喘憋,甚至过敏性休克
治疗以饮食管理为主,鼓励母乳喂养,必要时使用低敏配方奶粉等
经饮食管理及对症治疗后,多数患儿可痊愈
定义
牛奶过敏是指人体对牛奶中部分蛋白质分子发生的异常免疫反应,是幼儿最常见的食物过敏之一。
临床表现可以涉及多器官多系统,主要包括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道等,甚至可引起过敏性休克等严重过敏反应。
分型
根据介导过敏反应的免疫机制,牛奶过敏可分为IgE介导型、IgE和非IgE混合介导型。
根据进食牛奶后出现过敏症状的时间,可分为速发型、间歇型和迟发型。
速发型(I型):进食少量牛奶后一般数分钟至2小时内出现症状,主要是IgE介导的变态反应。表现为皮肤症状,如湿疹或荨麻疹;也可以是呼吸道症状,如流涕、气喘;或胃肠道症状,如呕吐、腹泻。
间歇型(II型):进食中等量牛奶后几小时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呕吐、腹泻。
迟发型(III型):进食大量牛奶后、一般20小时以后,甚至几天以后出现症状,主要是细胞介导变态反应,累及胃肠道的也可以是IgE介导参与。表现为腹泻,有时可以伴随呼吸道症状和皮肤症状。
发病情况
牛奶过敏是幼儿最常见的食物过敏之一,是继花生、坚果的第三常见诱导全身性过敏反应的食物。
有数据显示,全世界牛奶过敏的发生率为2.5%~3.0%。中国婴幼儿牛奶过敏患病率为0.83%~3.50%。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