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典型表现为发热、呼吸急促、神志改变等
可由严重创伤后的感染及各种化脓性感染所致
可通过处理感染灶、抗生素控制感染等方式治疗
定义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指炎症细胞被过度激活,释放过多的炎症介质,引发全身炎症性应答。
分类
按脓毒症严重程度可分为以下三类。
脓毒症
常继发于严重的外科感染,是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
严重脓毒症
严重脓毒症是在脓毒症基础上,合并器官功能不全或组织灌注不足。
脓毒性休克
脓毒性休克为脓毒症合并严重的循环、细胞和代谢紊乱,其死亡风险较单纯脓毒症更高。
其表现为脓毒症的基础上,出现持续性低血压,在充分容量复苏后仍需血管活性药来维持平均动脉压(MAP)≥65mmHg以及血乳酸浓度>2mmol/L。
发病情况
全球每年脓毒症的患病人数超过1900万人,其中导致死亡的患者人数为600万,病死率超过25%,存活的患者中约300万人发生认知功能障碍。
致病原因
继发于严重创伤后的感染和各种化脓性感染
大面积烧伤引起的创面感染。
潜在感染途径
静脉导管感染。
肠源性感染。
高危因素
以下因素均与脓毒症的发病风险增加密切相关,属于本病的高危因素。
机体抵抗力弱
发生营养不良、代谢疾病、恶性肿瘤、开放性骨折、尿路感染等可导致抵抗力低下。
长期服用药物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如服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免疫功能减低,脓毒症发病风险增加。
局部病灶处理不当
如脓肿未及时引流、清创不彻底、伤口有异物等。
发病机制
机体感染后,细菌、毒素等有害成分进入机体,体内炎症反应细胞被激活,大量TNF-α、白介素-1β、白介素-6产生并引起局部或全身炎症反应,进一步造成免疫功能深度抑制,可引起脓毒症。
以中心静脉置管为主的静脉留置导管可因为护理不慎或长期留置,易引起病原菌直接侵入血液,形成感染灶,导致全身炎症性反应。
肠粘膜屏障功能受损或衰竭时,以危重病人为主的患者肠内病原菌和内毒素可发生移位,不断向机体散播病菌和毒素。
主要症状
发热
发热是本病最常见的症状。
心率加快,呼吸急促
患者可有心率增快,呼吸急促甚至呼吸困难,呼吸急促时还可以伴有
呼吸性碱中毒。
神志改变
皮疹
其他症状
原发病为尿路感染时可伴有腰痛、尿频等症状。
并发症
急性肾衰竭
患者体内可出现血流重新分配或有效血容量不足,病情进一步发展会引起肾灌注不足,最终导致急性肾衰竭。
急性呼吸衰竭
脓毒症休克可影响呼吸系统,出现呼吸急促,导致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者出现
急性呼吸衰竭。
就医科室
感染内科
当存在创伤后感染、化脓性感染、静脉导管感染等,并出现发热、寒战、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
急诊科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建议记录体温变化情况,供医生参考。
就医时穿着宽松衣物,方便检查。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发热、寒战、呼吸困难等?
是否有神志不清、淡漠、烦躁等情况?
上述症状持续多长时间了?
病史清单
是否有糖尿病、恶性肿瘤等?
是否有烧伤、骨折、留置静脉导管等?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病原学筛查:如
痰培养、
血培养、脑脊液培养、腹腔穿刺引流液培养等。
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等。
影像学检查:如胸片、胸腹部CT、颅脑核磁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诊断依据
病史
有大面积烧伤、
开放性骨折、
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等严重创伤后的感染或化脓性感染疾病,以及糖尿病、恶性肿瘤等基础疾病病史。
临床表现
可有发热、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神志不清、烦躁、昏迷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可有白细胞计数增加,
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也可出现
血小板减少。
血生化
动脉血气分析
病原学检查
可进行
血培养、
痰培养、尿培养等检查,用于初步判断或检出病原菌。血培养应在使用抗生素前,有寒战、
高热时采血送检。
静脉导管留置超过48小时,考虑为静脉导管感染时,需要从导管内采样送检。
多次细菌血培养阴性时,需要考虑厌氧菌或真菌性脓毒症可能。
用脓液、穿刺液等做培养,对病原菌的检出也有一定帮助。
影像学检查
可行胸腹部CT平扫、胸腹部CT增强、腹盆腔超声等检查来查找感染病灶,协助诊断疾病。
鉴别诊断
部分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常易与下列疾病混淆,应予以鉴别。
低血容量性休克
相似点:两者均有组织灌注不足以及休克表现。
不同点:
低血容量性休克主要表现为皮肤苍白、冰凉,常伴有花斑,且血压下降等;脓毒症典型表现为发热、呼吸急促、神志改变等。
过敏性休克
相似点:都可有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神志改变等。
不同点:过敏性休克的发生需要机体与过敏原接触,发病更为突然,治疗关键是抗过敏治疗。而脓毒症的发生多与感染相关,抗感染是治疗的关键。
治疗目的:缓解症状,控制病情发展,预防和减少并发症。
治疗原则:需要立即治疗,控制感染源、早期应用抗菌药物等。
治疗方法
脓毒症的治疗可分为早期复苏、抗菌药物治疗、感染源控制及其他辅助治疗。
早期复苏
有低血压或血乳酸升高的重症脓毒症病人,应立即开始复苏治疗,多采用晶体、胶体液进行容量扩充。
容量治疗目标为
中心静脉压达8~12mmHg,每小时尿量达到0.5ml/(kg·h)以上。
抗菌药物治疗
确诊本病后应及时接受静脉抗生素治疗,最好在诊断脓毒症后的1小时之内开始抗生素治疗,每日评估治疗效果并根据病情演变,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通常选用广谱抗生素或联合用药,剂量要足,抗生素应能穿透到感染源部位。
有效的抗感染治疗通常需要7~10天,在体温下降、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病情好转、局部病灶得到控制后才可停药。
感染源控制
控制感染源是本病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尽快控制感染源有利于疾病的预后恢复。
静脉导管感染引起的脓毒症,可拔除导管。腹内脓肿引起者,需要及时引流。继发性
急性腹膜炎、化脓性胆管炎时,需要及时手术。
其他辅助治疗
存在呼吸困难时,需要吸氧、呼吸机辅助呼吸等。
存在高血糖时,需要给予
胰岛素治疗,将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下。
可以耐受
肠内营养的患者,可以尽早加用肠内营养治疗。
治愈情况
脓毒症预后较差,死亡率超过25%,脓毒症、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反映同一疾病严重程度的不同,且三者死亡率依次递增,预后随病变的进展而逐渐恶化。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保持饮食清淡,平衡膳食,均衡营养,以低盐低脂饮食为宜。
注意食品卫生,防止因食用不洁食物引起肠道感染及食源性疾病等。
避免暴饮暴食。
生活管理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过激或抑郁、焦虑。
戒烟限酒。
进行适当、合理的运动。
病情监测
糖尿病患者需要监测血糖数值,避免血糖波动。
存在大面积烧伤、
开放性骨折等患者,需要监测体温变化、观察呼吸情况等。
留置静脉导管患者,需要观察留置部位有无化脓、监测体温变化等。
预防
主要以防止感染、控制基础疾病等措施作为降低发病风险的预防策略,当出现感染症状时,应尽快就医,尽早规范治疗,减少其发展为脓毒症的可能。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