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酸性肾病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尿酸性肾病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高尿酸血症导致的肾损害
因类型不同表现不同,一般表现为腰痛、肾绞痛、血尿、少尿、无尿等
尿酸性肾病由高尿酸血症引起
以碱化尿液、降低尿酸的药物治疗为主,必要时可行血液透析和碎石治疗
定义
尿酸性肾病是指由于血尿酸产生过多和(或)排泄减少形成高尿酸血症所致的肾损害。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产物,高尿酸血症是指在正常嘌呤饮食状态下,非同日两次空腹血尿酸水平男性高于420μmol/L,女性高于360μmol/L[1-5]。高尿酸血症可损伤肾脏,或尿酸盐结晶沉积在肾小管和肾间质,引起炎症反应及间质纤维化从而造成肾功能损伤,称为尿酸性肾病[6]
分型或分类
根据发病机制不同可分为3种类型。
急性尿酸性肾病
多表现为少尿型急性肾损伤,是由于肾小管内大量的尿酸盐结晶沉积导致的急性少尿型肾损伤。
慢性尿酸性肾病
多表现为间质性肾损害,是由于尿酸盐在肾间质中沉积诱发慢性炎症反应和肾间质慢性纤维化。
尿酸性肾结石
主要表现为肾梗阻。尿酸性肾结石在所有类型的肾结石中约占5%~10%。
导致尿酸性肾结石患者出现尿酸沉淀的最重要的致病因素是尿液过酸、持续性酸性尿。
发病情况
尿酸性肾病目前尚没有明确的流行病学统计。
中国成人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为8.4%~13.3%,中老年男性和绝经后女性为高发人群,近年来年轻化趋势加剧。
高尿酸血症是慢性肾脏病(CKD)新发及促进其进展的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尿酸每升高60μmol/L(1mg/dl),肾脏病风险即增加7%~11%,肾功能恶化的风险增加14%。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