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急性期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因脑血流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引起的急性神经功能障碍
患者主要表现为偏瘫、言语障碍、吞咽困难、视力障碍等
病因主要包括大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和小动脉闭塞三大类
以药物治疗为主,还包括一般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
定义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缺血缺氧,导致局限性脑组织发生缺血、坏死或软化,进而引起一系列急性神经功能障碍的疾病。
脑梗死急性期指的是脑梗死的早期阶段,通常为发病后的14天内。
分型
按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OCSP)分型将脑梗死分为四型:全前循环梗死、部分前循环梗死、后循环梗死和腔隙性梗死。
目前国际上最广泛应用的TOAST分型,将脑梗死按不同病因分为五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小动脉闭塞型、其他明确病因型和不明原因型。
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分型),将脑梗死分为五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穿支动脉病变型、其他病因型和病因不明型。
发病情况
2019年我国新发脑卒中394万例,其中缺血性卒中287万例。
我国脑卒中疾病分布具有地域特点,呈现“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发病趋势,即中国北方及东部地区发病率高于南方及西部地区。
以中老年人患病居多,男性多于女性,比例约为(1.1-1.5):1。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