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姆病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莱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感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可表现为游走性红斑,有发热、头痛,以及神经、循环等多系统损害表现
伯氏疏螺旋体感染引起,通过蜱媒传播的传染病
及早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同时采取对症治疗
定义
莱姆病是伯氏疏螺旋体感染所致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多由硬蜱叮咬传播。
莱姆病是伯氏疏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伯氏疏螺旋体能够在蜱的肠道中生长繁殖,在潮湿、低温条件下抗力较强,但对热、干燥及一般消毒剂都较敏感,60℃加热1~3分钟、0.2%甲酚皂或1%苯酚处理5~10分钟即可被杀灭。
自然疫源性疾病指传染源为野生动物或由野生动物传染人、家畜、家禽,并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引起的疾病。一般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是在动物间传播,人进入该地区(疫源地)时才会被感染。
发病情况
发病例数和感染率
莱姆病在中国尚未被纳入法定报告传染病,缺乏完整的监测数据。
据20世纪90年代资料显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天山和阿尔泰山等林区人群莱姆病自然感染率在10%以上,秦岭以南在5%~10%之间,平原地区在5%以下。
地区分布
世界各地都可发病,目前在世界五大洲70多个国家中已发现莱姆病。
莱姆病在我国分布广泛,但疫区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北、内蒙古和华北部分地区的林区。
时间分布
不同地区的发病时间略有不同,但都有一定的季节性,与蜱类的数量及活动高峰一致。
一般每年有两个发病高峰,分别在6月及10月,其中以6月份发病最突出。
在美国东北部及中北部地区,多数患者在5~8月发病。
在近太平洋地区,多数患者在1~5月发病。
我国多数患者在4~8月发病。
人群分布
任何人都可发病,但多见于青壮年,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
从事野外工作的人员,如伐木工人、森林警察或护林员、动物养殖场职工、动植物考察人员、地质勘探人员,由于从事野外工作,接触蜱的机会更多,更容易发生感染。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