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脑炎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一种以发热、嗜睡、眼球及肢体运动障碍为特征的脑部病变
曾以为与甲型流感病毒感染有关,现认为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以药物对症治疗为主,预防并发症
预后较差,30%患者有后遗症,死亡率达30%
定义
甲型脑炎又称昏睡性脑炎、嗜睡性脑炎、冯•埃科诺莫脑炎、流行性甲型脑炎
本病曾被以为与甲型流感病毒感染有关,但并未找相关病理学证据,目前认为本病可能与链球菌感染及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患者可出现发热、嗜睡、眼球及肢体运动障碍等广泛脑损害表现,并可出现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
本病在历史上曾发生流行,目前已极为罕见。
本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病死率约30%。
分型
依据临床表现,流行性甲型脑炎可分为以下三种临床形式。
嗜睡-眼肌麻痹型
以嗜睡、眼肌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随后出现渐进性意识模糊、昏迷和昏迷。
运动功能亢进型
以精神兴奋、肌阵挛、运动功能亢进为主要特征。
表现为烦躁不安、躁狂、幻觉、舞蹈病、偏头痛、肌肉抽搐、失眠和运动障碍。
肌张力障碍型
主要表现为肌张力障碍,不自主运动和活动能力逐渐减退,类似帕金森样的表现,肌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等。
发病情况
此病好发于10岁至45岁人群,发病没有性别差异。
儿童、老年人、有呼吸道疾病的人易发病。
最近一次大流行为1916年-1927年,1930年后无全球范围流行。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